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唐豪、顧留馨、徐震等人對太極拳源流的考證錯誤,導致近百年太極拳史的爭論

        太極拳源流應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武術史和學習太極拳這一門派的群眾應有的認識,自清朝中葉太極拳因為楊露禪到北京擔任清廷武術總教頭與各門派交流從未失手,楊無敵稱號不逕而走,又被親王們爭取為教席,讓王公貝勒們健身娛樂,因此風行草偃,太極拳之名為世人普遍知悉。因為楊露禪係師從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學拳,陳家溝也才為人們所知曉。

        其次,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拳十年後返回河北老家,楊之好友武禹襄,從楊學習太極拳,而楊有所保留,後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擔任河南武陽縣的知縣,武禹襄到河南舞陽,順道赴陳家溝學拳,至河南懷慶府時,陳長興已年邁無法教拳,經打聽趙堡鎮陳清平是當地有名的功夫高手,於是慕名前往拜訪,武氏因為只待在趙堡鎮陳清平處一個多月的時間,請益後離去,後來經過苦練,功夫為楊露禪所驚訝,楊露禪令二兒子楊班侯、孫子楊少侯向武氏學習太極拳〈稱為武氏太極拳〉,武氏也傳給外甥李亦畬〈稱為李氏太極拳〉,李氏又傳給郝為真〈稱為郝氏太極拳〉,郝氏又傳給孫祿堂〈稱為孫氏太極拳〉。

        由於徐震、唐豪、顧留馨等人是二十世紀初考證太極拳源流及發展最早的人,由於主觀的意識,在歷史人物的考證上不足或錯誤,在本位主義和主觀的心態下,故意有心或無意的將取證資料偏頗引證,順己之意的推論,遽下錯誤的結論,在加上某一群人的謀略,使得近百年來太極拳史成為最多爭論的武術,也讓許多不明究裡的學者或太極拳學習者,導引至更紛雜和錯亂的觀念之中。

        迄今,大部份所謂的專家、學者、或是太極拳界的耆老,在著書、文章發表的引證中仍沿襲徐、唐、顧的錯誤說法。近年由於許多古籍資料被挖掘出來,印證了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王宗岳、蔣發是乾隆時人,錯把王征南、山右王、佚名氏所寫的《陰符槍譜》,認為是王宗岳等等的荒謬考證,使太極拳史蒙塵如此之久仍未恢復真貌。

        從民國二十二年陳鑫出版《陳氏太極拳圖說》、二十四年杜育萬著述未出版的講義《太極拳正宗》以來,許多學習陳氏、楊氏、武氏、郝氏等的從學者,開始追研太極拳的出處來源寫了許多考信資料、書籍、和研究總結;尤以唐豪於1995年出版《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徐震2006年出版《太極拳考信錄》、于志均2006年出版《中華傳統武術史》、顧留馨2008年出版《顧留馨太極拳研究》等書,引發我研究之興趣。

        2002年四川成都戚建海先生所著《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的奧秘》一書,閱讀再三,所附之雍正六年〈1728〉王柏青所寫的《太極秘術》序言中,直述是張楚臣的弟子,其所記的傳承體系恰與杜育萬的《太極拳正宗》傳承完全符合,拳論中除張三丰的《太極拳勢》、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是當前各派所共有的之外,其餘蔣發的《太極拳功、太極拳訣、太極拳行功論》、邢喜懷的《太極拳道、太極拳說》、張楚臣的《太極拳秘傳》、王柏青的《太極丹功義詮、太極丹功要術》各篇,是陳、楊、武、李、孫、郝各派都沒有的,甚至當今趙堡太極拳的傳人都不知道。

        在《太極秘術》裡明確的列出傳承體系,拳譜的內容完整的記述各個傳人對內、外功練習的原則要領,敘述的文體言簡意賅,心得都是一貫的。 1997年從河南溫縣東南滎陽縣〈汜水〉,世代醫家劉恆山後人醫案中發現,雍正六年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張楚臣的弟子王柏青所著的《太極秘術》珍貴古籍資料。

        《太極秘術》的出現,印證當今太極拳壇上近百年來各種錯誤的論斷,以及自唐豪、徐振出版考信錄引發延續的爭論,從根本上的考證失誤。並且直接否定了陳鑫伪造陳卜創造太極拳,唐豪、顧留馨斷定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以及唐、顧、徐震、于志均等等著書的太極專家、考證學者認為王宗岳、蔣發為清朝乾隆時人的錯誤,以及王征南、王宗、山右王等與王宗岳名字的混淆推論,《太極秘術》對太極拳史上各個重要人物與拳譜的重新考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為了釐清這些紛亂不一的說法,首先得把明、清史上各個皇帝的時間弄得明確,其次把太極拳歷來關鍵人物的生卒時間釐清,再次之把歷史上確定文獻史料、資料攤開印證,合理討論才不失客觀。有些由於資料尚未發掘也不能亂下斷語,只能留待爾後有新發掘的古籍資料來見證。

壹、明清兩代年表:

明太祖 洪武元年〈1368→1398〉三十一年
明惠帝 建文元年〈1399→1402〉四年
明成祖 永樂元年〈1403→1424〉二十二年
明仁宗 洪熙元年〈1425〉
明宣宗 宣德元年〈1426→1435〉十年
明英宗 正統元年〈1436→1449〉十四年
明代宗 景泰元年〈1450→1456〉七年
明英宗 天順元年〈1457→1464〉八年
明憲宗 成化元年〈1465→1487〉二十三年
明孝宗 弘治元年〈1488→1505〉十八年
明武宗 正德元年〈1506→1521〉十六年
明世宗 嘉靖元年〈1522→1566〉四十五年
明穆宗 隆慶元年〈1657→1572〉六年
明神宗 萬曆元年〈1573→1620〉四十八年
明光宗 泰昌元年〈1620〉
明熹宗 天啟元年〈1621→1627〉七年
明思宗 崇禎元年〈1628→1644〉十七年 〈大明王朝共經十六位皇帝,總計二把七十七年〉
-----------------------------------------------------------------------------------------------------------------------
清太祖 天命元年〈1616→1626〉十一年
清太宗 崇德元年〈1627→1643〉十七年
清世祖 順治元年〈1644→1661〉十八年
清聖祖 康熙元年〈1662→1722〉六十一年
清世宗 雍正元年〈1723→1735〉十三年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1795〉六十年
清仁宗 嘉慶元年〈1796→1820〉二十五年
清宣宗 道光元年〈1821→1850〉三十年
清文宗 咸豐元年〈1851→1861〉十一年
清穆宗 同治元年〈1862→1874〉十三年
清德宗 光緒元年〈1875→1908〉三十四年
清溥儀 宣統元年〈1909→1911〉三年 〈大清王朝共經十二位皇帝,總計二百九十六年,1644年十月一日正式在北京定都〉

貳、太極拳史上關鍵人物生卒年考:

一、張三丰: 據多項史料查證,張三丰生於元朝定宗二年〈1247〉出生,其卒年有多種說法:
〈一〉顏紫元先生2007年3月所發表的《太極拳史─真相大白》文章,是卒於元惠宗三年〈1366〉九月二十二日,於陝西寶雞金台觀羽化。唯顏氏沒有寫確切之出處或是依據。 〈二〉依據2007年6月李師融、李永杰所著《古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第278頁張三豐考析為元朝定宗丁未歲〈公元1247年夏四月初九子時〉,卒年綜合各家論述仍無法考證確實。〈徐、唐、顧是斥為依託神仙,不足為論。〉
〈三〉依據雍正六年王柏青《太極秘術》、杜元化的《太極拳正宗》趙堡太極拳均明確記載為祖師,並留有拳譜,無生卒年記述。
〈四〉其餘各家均從明史、張三豐全傳、道教文獻、王征南墓誌銘、《寧波府誌》張松溪傳等引證確有其人,但對是否集太極拳大成或是否是創拳者,無具體考證資料而不確定。

 二、王宗岳:
依據雍正六年王柏青所著《太極秘術》、民國二十四年《太極拳正宗》兩份資料相同的傳承體系對照,王宗岳傳蔣發,最保守的估算一代三十年,應該是明朝嘉慶二十三年〈1544〉出生,卒年不詳。

三、蔣 發:
〈一〉依據民國二十四年河南省立國術館教練─趙堡太極拳杜元化先生所著《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溯史所載,蔣發係生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卒年不詳。
〈二〉依據王柏青所著《太極秘術》所載傳承體系推算同上。
〈三〉徐、唐、顧等的考證者及其餘撰寫武術史各家,都是引證王征南傳、墓誌銘與萇乃周、陰符槍等資料,誤植為清朝乾隆時人。

四、王柏青: 依據清朝雍正六年所著《太極秘術》一書所載,學拳已四十年加以二十年推算‧應在六十歲左右,也就是康熙七年〈1668〉前後出生。

五、陳敬柏: 依據顏紫元先生發表的《太極拳史─真相大白》文章,趙堡陳敬柏後人出示的家譜中記載,系生於康熙丁亥年,卒於乾隆辛亥年〈1707─1791〉。陳家溝將其列為陳氏十二世,並為其寫傳。

六、陳王廷: 依據唐豪、顧留馨在1964年所著《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18頁陳家溝陳世拳世系表所載,陳王廷〈又名奏廷〉早於陳長興五代,也以三十年為一代推算,應是明朝天啟元年〈1621─?〉前後出生,卒年不詳。

七、陳長興: 依據唐豪、顧留馨在1964年所著《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18頁陳家溝陳世拳世系表所載,陳長興為乾隆三十六年出生〈1771─1853〉。

八、楊露禪: 依據唐豪、顧留馨在1964年所著《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楊露禪為清朝嘉慶四年〈1799─1872〉出生。

 九、陳有本: 依據唐豪、顧留馨在1964年所著《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18頁陳家溝陳氏拳世系表所載,陳有本與陳長興同為十四世,也應是乾隆三十六年前後〈1771─?〉 出生。

十、陳清平: 依據趙堡太極拳張隨勝著《正宗忽雷太極拳─及密傳十一層功夫練法》第一章第一節所述陳清平為乾隆六十年〈1795─1868〉出生。徐、唐、顧等人亦同。

十一、武禹襄: 依據唐豪、顧留馨在1964年所著《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所載,武禹襄為嘉慶十七年〈1812─1880〉出生。

叁、對徐震、唐豪、顧留馨、于志均等人所出版的書籍內容錯誤陳述之討論: 

一、有關張三丰是否是太極拳創造者或是集其大成者:
〈一〉徐震考信錄中﹝35頁﹞認為:從陳氏拳訣、(武氏原譜有註明傳自張三豐之語)而在李亦畬手抄本卻明言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至楊氏拳譜中有之,此明明為楊氏之徒所加。從《聊齋誌異‧武技》、王征南墓誌銘、《陰符槍譜‧太極拳譜 》內有張三丰為內家之語,當為楊氏之徒附會之根據也。徐震雖說考信重於一切,然而徐震為郝月如的弟子,而郝派出於李亦畬,李氏出於武禹襄,因為李亦畬在自己抄的拳譜中說「太極拳不知始於何人?」,徐震引用了許多前述的資料,考證加推論,但是在引證推論時仍是針對唐、顧說陳王廷創造太極拳予以否認,徐震對鄰近的趙堡太極拳派傳承發展的狀況看都沒看、沒問,確認同了唐、顧否認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說法,也認同陳鑫所說陳清平是陳有本的門人,趙堡就是陳派太極拳,認為杜元化因為陳家溝的陳鑫在早兩年〈民國二十二年〉出版了《陳氏太極拳圖說》,所以杜為趙堡太極編了一套說法,而不予採信杜元化《太極正宗》書中太極拳朔史裡,張三豐集其大成的說法 。

〈二〉唐豪、顧留馨在《中華武術文庫》第一章第10頁附註三認為:張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曾在湖北太和山 〈武當山〉結盧修行,從《太和山 誌》、1723年元通道人汪錫齡編、1844年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之《三豐全書》,雖鬼話連篇,也未曾捏造張三丰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于張三豐的謊言,出現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事實至此已可以證實。

〈三〉于志均在《中國傳統武術史》書中卷六第三節﹝256頁﹞內家拳的龍去脈中引用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黃百家《王征南先生傳》、武俠小說《洪武劍俠圖》、汪錫齡《張三豐全集》中之本傳和外傳、《明史‧方技傳》張三丰的《雲水集》、《寧坡府誌‧張松溪傳》等,認為上述容雖沒有載明其創拳或集其大成,但張三豐已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武當派的圖騰,他具有民族性、傳奇性、代表性、實質性、影響力和公認性,沒必要做更多考證。

〈四〉顧留馨所著的《顧留馨太極拳研究》第二部分太極拳源流小考﹝108頁﹞──張三豐和封建塵垢,一段中同上述〈二〉概同,另認為在封建社會,一種受到群眾歡迎的活動,常常會假托神仙獲勝賢的創造,這和人們科學知識較差及附於羅曼蒂克的假想有很大的關係。封建士大夫階級和衛道的御用文人,利用人們這種缺點和氣質,把一些來自民間的東西,塗抹一層幽玄的神祕色彩,使他們神話起來,逐漸和人民疏遠、隔絕、甚至隕滅。對太極拳的若干“玄之又玄”的解釋,的確需要科學的、求實的眼光來加以分剖。

〈五〉民國二十四年﹝1935﹞河南沁陽縣趙堡太極拳傳人杜元化編《太極拳正宗》一書首頁太極拳溯始中記載,其師任長春告知太極拳傳承來歷,由老子傳承下來,五世後傳與張三丰,三豐祖師由於將此拳練至神化之域,技見當代,名著環球,朝野之人無不欽佩,在武術中不亞孔子在文學內即郡聖之大成,所以斯術號為武當派。

〈六〉1997年在河南汜水發現在雍正六年由王柏青所著《太極秘術》內的傳承體系與杜元化《太極拳正宗》由張三豐至張楚臣時,完全一致,並留下完整的拳譜,第一篇即為張三豐所傳的《太極拳勢》。 唐、顧兩人因為師出於陳氏太極,尤其唐豪在1931年就由陳氏族人陳子明陪同到陳家溝去考證,完全依據陳鑫的資料撰寫,但是推翻了陳鑫所說的太極創拳者為其始祖陳卜的說法,改為第九氏的陳王廷〈又名奏廷〉。但他們考證的說法:陳王廷是吸收了戚繼光的《拳經》、少林拳法、不可考的其他拳種,又根據《陳氏拳械譜》認定當時所創造的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是很全面的〈唐、顧─中華武術文庫第九頁─註一〉,但是沒有任何創造一個全新拳種的太極拳理、拳譜或是有關易理的說法和資料佐證。 以上諸家的論點,除第六項為最近幾年發掘到的清初古籍資料,冊內僅王柏青的序言一段,其餘都是各個傳承人所寫的拳譜。由王柏青往上推,距王宗岳僅五代,若王柏青拜張楚臣為師時年少,也許師祖邢喜懷還健在,只要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古時候的人無論是學文或是學武,尊師重道對一個人人格的重要性,絕對不會無故弄錯或是故意攀鑿附會。由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到一九三五年的《太極正宗》相距二百零一年,但是傳承體系卻完全相同,可以判斷張三丰是否為太極拳始祖了。

〈七〉對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其第一世祖陳卜創太極拳之研討。唐、顧之考信卻認為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到底至今以何為準,陳家溝樹立了陳王廷的權威朔像,代表否定了陳卜,那其他內容所說就有問題了:

  1. 唐豪、顧留馨的《考信錄、中華武術文庫等等著作》考證:陳王廷是庠生〈府縣學校的生員〉,陳氏家譜中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遺詞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又據《陳氏拳械譜》認定陳王廷造了太極拳五路、長拳108勢一路、砲捶一路總共有七路。時至今日凡習練陳氏太極拳或寫武術史的專家學者多延續此一說法。依李師融先生所著《古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一書內之考證,按理說,所謂這麼重要的一位太極拳創造者及其偉大的功績,並有完整的創拳拳理和拳譜,且子孫應在墓碑或墓誌銘或有詳述的傳記,但在康熙五十二年由陳王廷子孫為其所立墓碑上卻無任何功名或有關太極拳的記述。但唐、顧之流反而推定是陳王廷繼承戚繼光及各家之長,創造了太極拳。反而積極反對多年修練道教的張三豐是創造太極拳的始祖。 
  2. 徐震所著《太極拳考信錄》也認為張三豐創造太極拳不可考,因為張是道教傳說成為真人〈仙人〉有名的人物,持張三豐為祖師的人,是將太極拳源流依附於神仙,而不可信。他認為陳家溝祖傳的是通背拳,乾隆年間王宗岳傳給陳長興,陳家溝改為練習太極拳。 〈三〉、于志均所著《中國傳統武術史》,採信李亦畬《太極拳小序》所說,武禹襄發現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之前人們不知有太極拳,所以太極拳名稱是從楊、武開始(自王宗岳以後就斷層了,直到武禹襄發現《太極拳論》)。于志均相信張三豐為創拳者,但僅從《寧波府誌‧張松溪傳》、《王征南墓誌銘》、《清史稿‧甘鳳池傳》、曹竹齋誌等文獻,認為是從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出現太極拳的名稱。由於武禹襄最早獲得,武氏拿著這份《太極拳》論找趙堡鎮最有名練陳氏拳架的陳清平,研究月餘,因此除武禹襄武功大進之外,陳清平也因為《太極拳論》改造了原來所練的拳法風格而成為趙堡太極拳。
  3. 從于氏這種毫無考證卻自我推論的說法更是荒誕。因為: A.趙堡太極拳的由來,于志均是不知道還是無法考證或是不相信? B.武禹襄獲得太極拳論是在造訪陳清平之前還是之後?有沒有具體資 料可供參考? C,為什麼認定陳清平練的是陳氏太極拳? D.陳清平從誰學得太極拳?陳有本還是張彥? E.武禹襄是慕名陳清平而去求教,既然只有月餘時間,陳清平如何能教他呢?是不是只有針對拳理中的原則、要領、方法讓武禹襄瞭解而心領神會,再把拳經拳論讓武禹襄抄錄回去研究?F.陳清平為了減少麻煩是否有交代不要說是從他手上抄錄的〈據李師融先生考證陳長興也傳給楊露禪《太極拳論》〉,是不是武氏到舞陽縣其兄武澄清任所,只有托故是武澄清當縣太爺剛好在鹽店發現的? G.陳清平的傳人甚多,除兒子景陽以外,有他老師張彥的兒子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延、李作智、任長春、張敬芝等許多弟子,而且趙堡太極拳傳人是不論姓氏和地域的〈由所知的張楚臣的弟子王柏青、張宗禹的弟子原法孔都不是趙堡人,以及所謂南傳的張松溪之傳人〉陳清平的功夫之所以精湛,是跟當時大有名聲的趙堡太極拳神手張彥學的,陳清平是從王疙礑遷居趙堡鎮的第二代,陳清平怎會捨近求遠向沒有名氣的陳有本學拳?H.再說于志均還是相信陳氏的說法,或是沒有從根本弄清楚陳清平是個甚麼樣的人。 
  4. 個人覺得于志均先生撰寫《中國傳統武術史》似乎更欠嚴謹,沒有考據,寫史書的人沒有具體的證據僅憑推論遽下結論,實在不妥。 最奇怪的是陳鑫說十四世陳有本另外創造了一個與長拳完全不同的新架,而新架卻與自己陳家溝的頭套長拳、二套砲捶動作與要領完全不同〈頭套長拳是步先站定,再以身領手,新架是以手領身,步隨身換〉,陳有本既為偉大發明者,應該有整套的經論傳世,為什麼沒有墓誌銘或是傳記?陳鑫所寫的是新架系統,卻不是陳氏積極推展的老架、砲捶二套系統?為什麼?為什麼對陳有本發明新架只有一句話而已,難道陳有本所創的拳不好?還是不夠久遠?陳鑫為什麼出版的著作內容不是陳氏傳承最久、最多人練、傳人最廣的頭套長拳或二套砲捶?緊鄰陳家溝的趙堡鎮所練的太極拳與陳氏新架差別卻不大,為什麼?而唐、顧、徐、于等等所謂考證後寫太極拳史的人,連陳家溝這兩套完全不同內容的拳路都沒有深入研究,怎麼叫作考證呢?對太極拳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拳路名稱縱有大同小異或是完全不同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每一個動作是否完全符合拳經拳論的要求,才是拳譜的重點。 
  5. 對王宗岳的時代考證: A.依據王柏青《太極秘術》、杜元化《太極拳正宗》兩項資料,就已經確定的蔣發年代往上推一代三十年(蔣發是明朝萬曆二年出生‧1574),保守估算王宗岳應該是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左右出生的人(1544)。 B.徐震所著《太極拳考信錄》也是僅採用李亦畬的說法與陳氏、武氏拳譜作比較:如「夫李亦畬言王(宗岳)傳于陳(陳家溝),豈能臆造,自必聞之其舅武禹襄。武氏亦豈能臆造,則必聞之陳清平。楊露禪亦必聞此說于陳溝,故于王宗岳為太極拳先師之說無異議。………且武氏之學,出於陳氏(陳清平),李氏既不諱言,寧須無端引王宗岳以自重,既不需引王宗岳以自重,自無伪造授受以欺人之理。然則為王宗岳後傳陳家溝者,可為實錄矣。」,並引述郝月如先生的口述故事(見該書3─5頁)。認為是王宗岳傳陳家溝陳長興。 C.唐豪、顧留馨依據佚名氏的《陰符槍譜》序言及內容考證,認為山右王就是王宗岳,而且推論在乾隆六十年還健在,可能生於乾隆出年,還推論是教書先生,衣食奔走於洛陽、開封之間,因為與溫現僅隔一條黃河,王宗岳得陳家溝太極拳,當在此一期間。但王宗岳從陳家溝何人習得太極拳,以及所傳何人,今已不可考。 D.王柏青的《太極秘術》、杜元化的《太極正宗》相距二百餘年,但太極拳的緣起和傳承關係是完全一致的,從《太極拳正宗》裡記載蔣發的出生及學拳年代都非常清楚,從兩個資料分別推算,結果也完全一樣,足證王宗岳是明代嘉靖二十二年左右出生的人。 E.2007年由台北藝文武術文化公司出版李師融、李永杰所著的《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一書(297頁)對王宗岳的考證非常清楚。 可見不管是民初或是現代寫武術史、太極拳史的人,都沒有把王宗岳的年代弄清楚,所以造成各說各話爭論不斷,很多情節逗不上。但是並不是真的沒有證據,杜元化在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太極正宗》只有第一輯,後續的沒有出版,當時唐豪、顧劉馨、徐震等,不是忽視它,就是錯誤的認為趙堡就是陳家溝的陳清平所學極推展的陳氏太極拳,是陳氏的分支,沒有考證的必要。這一觀念的由來是受陳鑫《太極拳圖說》家譜內容極陳家溝人的說法,讓所有人相信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澈底掩埋正統太極拳發源地趙堡鎮及其所有傳人的事實。 
  6. 對蔣發的時代考證及與陳家溝的關係: 一、若依陳家溝「陳氏家乘」記述陳王廷的事蹟,並沒有明確記載李際遇是明末何時聚眾反清,而在陳績甫(1935年出版)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匯宗》卻是清康熙年間。《中國傳統武術史》作者于志均先生在1994年10月台灣太極拳月刊95期〈陳王廷與蔣發畫像是虛構的〉一文中考證明史二七三「高傑傳」有「十六年……九月……降將李際遇通賊自成,率精騎大至………亦麾眾退,軍遂大奔,死者數萬。」,另流寇誌卷十四中記載「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正月……史可法奏…陳潛大報清兵南來……李際遇為鄉導,長驅而東,剋日可到。際遇之附清確然矣。」,如按明史之記載此時(1643─1645)蔣發應為七十歲左右的老人。而這個時候陳王廷還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會有多大的本事去勸說李際遇不要造反,此一說法也是陳家溝所編造的片面之詞,除此還有幾項證明: A.陳家溝稱陳王廷為山東名手,既為名手,山東府、縣或地方誌應有記載,經查根本沒有隻字片語,陳家溝也沒有任何資料或說法為什麼會成為山東明手。 B.所謂「披堅執銳」系指參與戰爭,是甚麼戰爭?陳鑫根本沒有說明,當時不是參與清軍剿滅明朝殘餘勢力,便是參加明朝的殘餘部隊對抗清朝,陳鑫說陳王廷還蒙恩賜,以當時陳王廷的年紀推斷應該是清朝順治時期,蒙恩賜了甚麼?是封功名?是財帛?古時皇帝封賜是家族傳家莫大的榮耀,但是康熙五十年子孫所立的墓碑卻毫無記載,豈不怪哉! C.如果按陳鑫的說法,陳王廷那麼有名望的人,退休當時應是族長或地方望族,怎麼還會為生活需要忙於耕田?這些說詞前後無法對照形成相互矛盾。 二、許多專家學者寫太極拳源流時,按陳家溝的說法:蔣發是陳王廷的僕人,因為是反清流寇李際遇的部將,事敗隱身陳家溝,這一時期將太極拳傳給陳王廷,明著說是僕人為了掩蓋官府的追緝,實際上是陳王廷的老師。這一說法還是循著陳氏的說詞,並沒有確切的證據,用前項年代來推算六、七十歲的老人還能領兵打仗?陳家溝會冒著滅族的危險窩藏一個並不熟識的罪犯,只因為蔣發功夫好?這一說法沒有說服力。 三、陳家溝的太極拳是甚麼時候才從別處學得的?李師融、李永杰所著的《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一書(95-99頁)對趙堡第五代傳人陳敬柏為陳氏第十二世孫,廣收門徒八百餘人,其中陳繼夏、陳公兆就是陳家溝人的考證才是可靠且最有說服力的原由。(未完待續)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摘錄戚建海先生著《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祕》有關陳清平贅婿於趙堡鎮之論述

顧留馨「贅婿」之說不能成立

        文武兼備的一代名師,曾為太極拳理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陳清平,半個多世紀以來,竟成為拳壇頗有爭議的人物了。

        所謂「趙堡新架」和「贅婿」之說,來自陳家溝某些傳人及顧留馨。顧氏在《太極拳術》中說:「有本〈指的是陳有本〉門徒族侄清平,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因為清平贅婿於趙堡鎮,遂在那裏教拳,所以又稱趙堡架。」〈《太極拳術》356頁〉 數十年來陳家溝的太極傳人,為了證明陳家溝是全世界太極拳的發源地正確無誤,千方百計將流傳四百餘年的趙堡太極拳,納入陳家溝太極拳的支流。於是,便不顧歷史事實,對陳清平進行人身攻擊。

        「贅婿」之謬說,流毒甚廣,其負面影響極深,必然會遭到陳清平後人和廣大趙堡太極拳傳人的堅決否定。 我們從清雍正年間趙堡王柏青編著《太極秘術》中得知,趙堡太極拳從清初蔣發先師算起,邢喜懷、張楚臣、王柏青四位先師均有太極拳專論流傳於世,傳到陳清平時,已是趙堡太極拳的第七代明師了。

        我們再看看,趙堡張氏拳譜在《太極拳師之姓名》中的記錄: 始宋時武當山有位老師名叫張三峰;次,老師住山西,名王林貞〈按:字宗岳,杜元化亦稱王林楨〉。三,老師住趙堡鎮,名蔣法。四,老師,名邢西懷。五,老師,名張初臣。六,老師,名陳敬柏。七,老師,名張宗雨。八,老師,名張彥。九,陳清平。 不難看出,張氏拳譜將趙堡太極拳上承宋代祖師張三峰,下到陳清平的師承,記載得清清楚楚。說明趙堡太極拳代代流傳,代不乏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獨立的流傳體系。這說明趙堡太極的流傳史與陳氏太極拳無關。

        余還收集到陳清平玄孫陳運通簽名的筆錄,其說:「我叫陳運通,是陳清平的玄孫,高祖父陳清平,其子景陽、懷陽、瀚陽。景陽後人陳坤,其子陳乃芳為我父親。據祖上傳說,我高祖父陳清平是由王疙礑村遷居趙堡,不是贅婿趙堡的。俺家還姓陳,俺家高祖陳清平精通拳術,成為自張彥之後的趙堡太極的一代名師」。又據陳運通的母親講:「陳清平當年有房三十餘間,地三十餘畝,並有三房妻室,尚有其後人分家時地契、房契作證」。 陳清平後人的人證、物證,可知陳清平不是陳家溝人。陳清平祖居趙堡鎮西南王疙礑村。在其父陳錫輅時,就在趙堡開糧行,後移居趙堡。其父去世後,陳清平繼承父業,隨拜趙堡鎮神手張彥為師。陳清平在趙堡有房三十餘間,地三十餘畝,還有三房妻室,屬趙堡鎮的大戶人家。

        試想,一百五十年前,在那濃厚的封建社會裏,招贅之人多為貧家子弟,招贅後是要改姓的。但陳清平後人陳姓未改,何來招贅?! 既然陳清平不是陳家溝人,「有本門徒」之說,尚無旁證,那麼,「贅婿」又與陳氏太極拳何干?! 顧留馨不做深入細緻地考察,道聽塗說,竟以「門人、族侄、贅婿,遂在那裏教拳」等子虛烏有的附會之說,輕率地將蔣發先師所傳百餘年的趙堡太極拳,讓他給更名為「陳氏太極拳趙堡架」。陳家溝家族史又何以能取代太極拳的流傳史呢?

        顧留馨既不尊師重道,又不尊重歷史,不但冤枉了古人,更重要的是貽誤了今人。顧氏將他的錯誤觀點,還寫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叢書之一的《中國武術史》一卷之中,給海內外造成的負面影響,至今是難以挽回的。顧留馨這種輕率的治學態度,為當今武術界和學術界所不取。〈以上所述,有更多的太極拳家、學者亦發表許多真憑實據的資料,證明太極拳的歷史來由和傳承。按理一個太極拳的發明者一定有他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及練習的方法,陳氏太極拳卻沒有一套拳理流傳下來,反而太極拳的學習者都是按照張三峰的《太極拳勢》、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等練拳理論,卻沒有陳家溝的前輩們流傳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就讓人納悶了!〉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摘錄戚建海先生所著──淺談太極拳之火侯

        太極拳和太極煉丹術本是孿生兄妹,太極煉丹術並無奇術,由現在的太極拳過渡到太極煉丹術只需在運行軌跡上稍加變動即可。首先要探索「太極之先,天地根源」之淵微。尚要掌握「陽輕陰重」和「退柔進剛」內勁心法的修煉方法。更要準確地掌握「動靜之機」──火候的時機。所謂火侯,是指行功走架時,修練內丹的火侯。

        體現進火時火力強弱和時間的長短,是對火侯季能掌握的程度和程序。火侯有武火與文火之分,如說動靜;動為武火,靜為文火。說陰陽;陽為武火,陰為文火。說剛柔;剛為武火,柔為文火。說進退;進為武火,退為文火。由此可見,我們在行功走架時若能掌握火侯時間的長短與強弱,方知火侯之真義。

        如清初蔣發先師《太極拳功》云:「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學者不二法門也。」又如清初先師邢喜懷《太極拳說》曰:「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剛柔,太極拳法,四肢義通」。再如趙堡太極拳明師陳清平在《太極拳論解》中也說:「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動靜有機』,陰陽感知。」可見我們在行功走架時,若能正確掌握「動與靜」、「柔與剛」、「陽輕與陰重」和「退柔與進剛」等內涵,方能掌握火侯的真諦。

        所以,元明張三豐祖師語重心長地告誡後人說:「火侯功夫本自然,能通此妙即神仙。五行攢簇盜天地,八卦循環怍聖賢」。倘若我們在行功走架時,不能正確地掌握火侯的老與嫩、強與弱和時間的長與短等,或修練方法不當,即使修煉終生,曠日費時,也是難以凝結內丹的。故當今海內外太極拳愛好者,真正能夠凝結內丹〈即參悟玄機〉進入道境者,如鳳毛麟角。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規矩」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功課

        太極拳的結構是由一招一勢所串連而成的,有人稱之為「聯」,也就是聯結的意思;而每一個招式的動作都有其特殊的運動路線和功能,以便能發揮到克敵致勝的作用,所以學習者依照這一模式練習,到達一定熟練程度,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規矩」。

        太極拳每一招的動作,是根據太極原理而運行,其中包含虛實、開合、起落、上下、進退與倗捋、擠、按、採、挒、肘、靠之身法與手法;更是外形與內勁結合的重要關鍵。而這個基礎是練好太極拳與否的主要因素,所以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是也並非一尺一寸,每角、每度都要一模一樣,它是因人高、矮、胖、瘦、生理習慣,會有差異,而只要符合運行的規矩和內容,就會在規矩之內。

        在太極秘錄中,蔣發之「太極拳功」所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這是基本的規矩後,進一步練習太極拳的要領。除此在「太極拳行功論」中,更將練拳的方法說明得更清楚,其後的傳人邢喜懷、張楚臣、王柏青,所練所說的內容完全一致。

        張楚臣在「太極拳秘傳」中說:「夫太極拳者,內氣之鼓盪運動,須與外形之勢同,凡舉動,神意互戀,、、、、此既上下內外合,為太極之妙術也。」陳清平在「太極拳論解」裡也敘述說:「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之。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太極拳是由淺入深,由外而內,達到上面諸位太極拳老祖宗所說的太極拳境地。而追本溯源,基本的拳架招式是否規矩,就是築基的工夫的好壞,影響到進一步往更深一層的練習,更和觀念是否正確有關。如果由正確的著熟,很快就能漸悟懂勁,懂勁就是入門,也就是知道每一個動作的外形與內在結合的好與不好,上下內外是否一致,可以達到自修的階段。尤其是忽雷架,難練在每一個招式動作都要符合太極理論的規矩。
       
        絕大多數練習者,學了一年半載,在還沒有到達著熟和懂勁前,就離開教授的老師,不要幾個月,慢慢走樣而不自覺,就變了另外一個模樣了。看到許多忽雷架的同道,很努力地想把太極拳練好,但是連基本的規矩都沒做好,問他為何麼要這樣打?這是在練甚麼?自己也不知道。如此練拳只是運動,對太極拳內在功夫是無法體會到的。所以一定得從基本拳架的規矩入手,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神,到頭來數年或數十年而一無所獲。

        拳譜的作用和樂譜的作用相同,它是教你練好太極拳的標準,沒有拳譜就練不好太極拳,如同沒有樂譜就練不好樂曲一樣的道理。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最傳統的練習套路,也是在動作上完全需符合拳譜的要求,如此在熟練後才能達到所謂的折疊、轉關、彈抖、忽靈、崩炸等等勁的蓄與發放;而這些的勁道都是藉由丹田才產生的整勁,所以若不能做到周身一家是體會不出來身上的領悟,僅僅是肢體上的動作,充其量只是運動而已。 任何武術都要練拳功,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拳是外形的操著,而功則是內裡的覺悟,由於外形的操練純熟了,不用在想到手腳如何動作,此時,就要關注到內裏身體的感覺是否與外形一致,也就是在意念上的走圈,是否與手、腳、身腰、呼吸都是起止一致同步,並從拳的經論中達到甚麼要求,日久自然能心領神會,也因為操練得多而變成下意識的動作。

        基本上,練拳無論是動靜,都必須要達到鬆、柔、圓、整、中正的條件,這也是所謂在意、在精神,而不在力和氣。而一般所謂難者,都是在起落旋轉的繞圈之中不容易把身上的勁放掉,以致於在繞圈的過程中容易用力,而形成凹凸而不圓,因為不是圓,所以不順,由於不順,所以會用力,互為影響。在走圓圈的過程中,因為不及,所以會凹,而太過,所以會凸。這都需要在練習的過程裏去覺悟,細心去揣摩。王宗岳說:「由著熟而見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 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與老架之圈大開大展頗有不同。因為陳清萍中年以 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廿里,距陳家溝 廿五里,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清平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 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字書文)傳陳應德。陳應德老師是民國十四年 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一次,每次約以一週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

        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 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拳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 能有成就。向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所以三年就學了一 套空拳架,其他一無所得。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 民國廿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求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來。

         據陳應德老師所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甡,後學於陳清萍,楊虎幼年曾在陳 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虎師祖與謝功績、 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就謝的功 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意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 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意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繼續 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謝師叔又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 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勢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 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的一支,因發揚於中國大陸河南省趙堡鎮而得名,趙堡太極拳拳架中,以忽雷架最能保持太極拳原始風貌,以勁出如 閃電雷擊而得名。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趙堡忽雷架拳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