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摘錄戚建海先生所著──淺談太極拳之火侯

        太極拳和太極煉丹術本是孿生兄妹,太極煉丹術並無奇術,由現在的太極拳過渡到太極煉丹術只需在運行軌跡上稍加變動即可。首先要探索「太極之先,天地根源」之淵微。尚要掌握「陽輕陰重」和「退柔進剛」內勁心法的修煉方法。更要準確地掌握「動靜之機」──火候的時機。所謂火侯,是指行功走架時,修練內丹的火侯。

        體現進火時火力強弱和時間的長短,是對火侯季能掌握的程度和程序。火侯有武火與文火之分,如說動靜;動為武火,靜為文火。說陰陽;陽為武火,陰為文火。說剛柔;剛為武火,柔為文火。說進退;進為武火,退為文火。由此可見,我們在行功走架時若能掌握火侯時間的長短與強弱,方知火侯之真義。

        如清初蔣發先師《太極拳功》云:「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學者不二法門也。」又如清初先師邢喜懷《太極拳說》曰:「動之始則陽生,靜之始則柔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剛柔,太極拳法,四肢義通」。再如趙堡太極拳明師陳清平在《太極拳論解》中也說:「此氣動而陰陽分,此氣靜而陰陽合。『動靜有機』,陰陽感知。」可見我們在行功走架時,若能正確掌握「動與靜」、「柔與剛」、「陽輕與陰重」和「退柔與進剛」等內涵,方能掌握火侯的真諦。

        所以,元明張三豐祖師語重心長地告誡後人說:「火侯功夫本自然,能通此妙即神仙。五行攢簇盜天地,八卦循環怍聖賢」。倘若我們在行功走架時,不能正確地掌握火侯的老與嫩、強與弱和時間的長與短等,或修練方法不當,即使修煉終生,曠日費時,也是難以凝結內丹的。故當今海內外太極拳愛好者,真正能夠凝結內丹〈即參悟玄機〉進入道境者,如鳳毛麟角。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規矩」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功課

        太極拳的結構是由一招一勢所串連而成的,有人稱之為「聯」,也就是聯結的意思;而每一個招式的動作都有其特殊的運動路線和功能,以便能發揮到克敵致勝的作用,所以學習者依照這一模式練習,到達一定熟練程度,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規矩」。

        太極拳每一招的動作,是根據太極原理而運行,其中包含虛實、開合、起落、上下、進退與倗捋、擠、按、採、挒、肘、靠之身法與手法;更是外形與內勁結合的重要關鍵。而這個基礎是練好太極拳與否的主要因素,所以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是也並非一尺一寸,每角、每度都要一模一樣,它是因人高、矮、胖、瘦、生理習慣,會有差異,而只要符合運行的規矩和內容,就會在規矩之內。

        在太極秘錄中,蔣發之「太極拳功」所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這是基本的規矩後,進一步練習太極拳的要領。除此在「太極拳行功論」中,更將練拳的方法說明得更清楚,其後的傳人邢喜懷、張楚臣、王柏青,所練所說的內容完全一致。

        張楚臣在「太極拳秘傳」中說:「夫太極拳者,內氣之鼓盪運動,須與外形之勢同,凡舉動,神意互戀,、、、、此既上下內外合,為太極之妙術也。」陳清平在「太極拳論解」裡也敘述說:「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之。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太極拳是由淺入深,由外而內,達到上面諸位太極拳老祖宗所說的太極拳境地。而追本溯源,基本的拳架招式是否規矩,就是築基的工夫的好壞,影響到進一步往更深一層的練習,更和觀念是否正確有關。如果由正確的著熟,很快就能漸悟懂勁,懂勁就是入門,也就是知道每一個動作的外形與內在結合的好與不好,上下內外是否一致,可以達到自修的階段。尤其是忽雷架,難練在每一個招式動作都要符合太極理論的規矩。
       
        絕大多數練習者,學了一年半載,在還沒有到達著熟和懂勁前,就離開教授的老師,不要幾個月,慢慢走樣而不自覺,就變了另外一個模樣了。看到許多忽雷架的同道,很努力地想把太極拳練好,但是連基本的規矩都沒做好,問他為何麼要這樣打?這是在練甚麼?自己也不知道。如此練拳只是運動,對太極拳內在功夫是無法體會到的。所以一定得從基本拳架的規矩入手,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神,到頭來數年或數十年而一無所獲。

        拳譜的作用和樂譜的作用相同,它是教你練好太極拳的標準,沒有拳譜就練不好太極拳,如同沒有樂譜就練不好樂曲一樣的道理。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最傳統的練習套路,也是在動作上完全需符合拳譜的要求,如此在熟練後才能達到所謂的折疊、轉關、彈抖、忽靈、崩炸等等勁的蓄與發放;而這些的勁道都是藉由丹田才產生的整勁,所以若不能做到周身一家是體會不出來身上的領悟,僅僅是肢體上的動作,充其量只是運動而已。 任何武術都要練拳功,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拳是外形的操著,而功則是內裡的覺悟,由於外形的操練純熟了,不用在想到手腳如何動作,此時,就要關注到內裏身體的感覺是否與外形一致,也就是在意念上的走圈,是否與手、腳、身腰、呼吸都是起止一致同步,並從拳的經論中達到甚麼要求,日久自然能心領神會,也因為操練得多而變成下意識的動作。

        基本上,練拳無論是動靜,都必須要達到鬆、柔、圓、整、中正的條件,這也是所謂在意、在精神,而不在力和氣。而一般所謂難者,都是在起落旋轉的繞圈之中不容易把身上的勁放掉,以致於在繞圈的過程中容易用力,而形成凹凸而不圓,因為不是圓,所以不順,由於不順,所以會用力,互為影響。在走圓圈的過程中,因為不及,所以會凹,而太過,所以會凸。這都需要在練習的過程裏去覺悟,細心去揣摩。王宗岳說:「由著熟而見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 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與老架之圈大開大展頗有不同。因為陳清萍中年以 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廿里,距陳家溝 廿五里,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清平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 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字書文)傳陳應德。陳應德老師是民國十四年 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一次,每次約以一週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

        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 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拳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 能有成就。向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所以三年就學了一 套空拳架,其他一無所得。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 民國廿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求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來。

         據陳應德老師所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甡,後學於陳清萍,楊虎幼年曾在陳 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虎師祖與謝功績、 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就謝的功 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意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 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意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繼續 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謝師叔又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 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勢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 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的一支,因發揚於中國大陸河南省趙堡鎮而得名,趙堡太極拳拳架中,以忽雷架最能保持太極拳原始風貌,以勁出如 閃電雷擊而得名。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趙堡忽雷架拳譜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王公晉讓所傳太極拳忽雷架的有關討論

        最近上網溜覽大陸所謂趙堡太極拳名家的錄影,就忽雷架而言,只有王盾先生的拳架與王公晉讓的拳架幾乎完全一樣,但是功力就有很大的差別了。

        最近在部落格裡,看到有君無忌與輸七元兩位先生,在討論先師晉讓公的傳承問題,我想在他老人家的自述裡,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這篇自述是在他八十歲生日,我們幾位弟子集資聘請錄影專業人士,在中鋼大禮堂的舞台上錄的,為了將這一套即將絕傳的正宗太極拳留下存證,所以要求老師寫一段前言,自述學這一套拳的經過,放在錄影帶的開頭,原本準備一招一式較為複雜的單獨動作,請老師一一演練錄影留存的。但是由於在錄影的前兩天,師母在家中摔倒跌斷手骨,老師不放心師母一人在家中,而推手的部分也只是概略錄了手法,現在想來沒有系統的整套錄影十分可惜。 

        老師生前對學拳的經過說了很多次,我們學生也問了很多次,他說:當時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當時楊虎在懷慶府一帶功夫好、武德好,是出了名的,功夫上其次是謝公績,再次之是陳應德,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謝公績個性不好,教拳沒有耐性,與學生比畫出手見紅。但是陳應德功夫雖不如謝,但陳比較會教,也有耐性,所以老師的父親商請陳應德到村子裏,教八位學生,而楊虎、謝公績偶而到村子裏巡場一下,楊虎只有一次真正表演全套架子在一張八仙桌上,讓徒孫觀看,老師說那次楊虎師祖表演對他影響深遠,動作和陳應德的拳架一模一樣,雖然在八仙桌上,動作一招都沒省,但是那種神情、那種神妙,讓人永生難忘。

        楊虎是不會直接指導徒孫的,謝也不會在陳的場子裡指導學生的,謝公績是在三年後,北方時局已亂,陳應德不能再到村子裏來教拳後,謝想把老師收為弟子並要給他一本拳譜學另一套,但是老師說他怕謝的個性不好,不光是捱打,也學不到東西,所以沒跟謝學,不久就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了。

        早年當我還是小學生時,每天上、下學必須要經過老師家,我與老師家在一排,但隔了一棟,老師家在東,我家在西,中間一棟有八家,相距約一百五十公尺,那時老師每天早上走路到兵工廠上班,拿一把傘,拎個便當,頭戴圓形塑膠國父帽,彎腰駝背的利害。

        民國五十五年我上高中時,卻沒有駝背了,當時也沒有注意,也沒在意為什麼,根本不知道他會太極拳,還是個高手,老師在練拳時都會把窗簾布拉上左右鄰居都不知道,只是聽家父提及知道村子裏有一些武術高手。直到真正入門學習,才知道太極拳這一門武藝與平日所知道的太極完全改觀,這也是一種緣分和福份,讓這三十多年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從事工作,前後跟隨老師身邊十五、六年親炙老師的武藝和武德,所有從學的弟子們都推崇和效法效法。 

        另外,在兩岸開放後,陳逸民師兄曾親赴趙堡,尋到楊興靖並錄了三套楊打的架子〈三角架四角架活步方圓架〉,回到台灣到老師家,放給老師及幾位師兄弟看,套路絕大部分都一模一樣,少數一兩個動作稍有變化,其實所謂三角、四角,是初學者動作畫不圓,先從一個圓圈分解成三個或四個動作學起,而不是另有一套架子,別弄擰了,據陳師兄說:楊興靖自己在家中練的就是活步方圓架,也就是忽雷架,也是忽靈架,是相同的一套架子。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認識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目前大部分的人的認知,都不知道或是很陌生,原因是:一方面是流傳不廣。二方面因為它保持太極拳原貌的困難度,讓一般人覺得不好練。三方面沒有練得很精純打不出拳味,讓人覺得不好看。

        太極拳門派很多,套路區別更多,例如:18式、24式、37式、42式、56式、72式、75式、76式、81式、99式、108式等等;讓沒有學過的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從。有的人喜歡楊式的緩慢、柔軟,比較好學好練,當作運動;有的人喜歡看起來動作中有些勁力表現的陳式拳架,全看各人喜好而定,各式太極拳在台灣蓬勃發展,幾忽已成為全民運動,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台灣,係王晉讓老師於民國三十九年隨政府遷台,定居於高雄聯勤60兵工廠的眷村,在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與王遵皋先生相互研究太極拳時,發覺王晉讓老師太極推手功夫高深莫測,進而要求觀看拳架,才知與一般拳架迥異。繼而與同道汪洋先生一起學習忽雷架〈當時稱為陳式小架〉;因晉讓老師個性謙和低調,從不在外教拳,亦不願聲張,慕名而來求教者,都在家中兩坪大的客廳裡練拳;有的遇難而中斷,有的學完拳架一年半載就沒有再來,持續十年以上者寥寥幾位,因此傳授不廣。

        老師常說:拳架要正確,又能懂得拳理,加上苦練,才能領會太極拳的味道。 多年前,大陸友人送我一份影印的─清朝雍正六年底,王柏青先生所編著「太極秘術」資料〈王宗岳傳蔣 發傳邢喜槐傳張楚臣傳王柏青〉;今年初,學生謝宗學送我一本戚建海先生所編著的「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祕」,所揭示的內容與重點,完全與王晉讓老師所教的內容一致,印證了王老師為什麼一天三十遍,苦練三年,就能練就一身的好功夫。

         趙堡太極拳如其他門派一樣,因傳授者的不同,又分為:代理架〈又稱和式架〉、衩拖架〈又稱矮樁架〉、領落架、騰挪架、忽雷架等區別;但僅就目前所看到的代理架與忽雷架,在套路的招式上大同小異,但是在動作內容上,就迥然不同了;忽雷架在任何一個動作中,動靜、起落、開合、虛實、纏轉、折疊、轉關、寸勁與手、腳、腰、胯、腿的轉圈都要配合,又要達到一致,因為這種要求所以增加了它的困難度與運動量,非一般人認為隨隨便便練會幾個套路,就能練成太極功夫的觀念所能理解的。

        如果忽雷架把上述太極拳所要求的練習技擊重點去除,剩下的套路與其他門派沒有太大差別。 忽雷架保有竄、蹦、跳、躍的原貌動作外,起、落、纏、轉幅度較大,因此運動量較大,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更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練習丹田勁,不需要另練其他動作或另一套拳架;再者忽雷架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僅兩坪大的地方就足夠練習了。

        忽雷架不是徒練一套空架而已,它是在初練拳架中逐步加入纏、轉、折疊、轉關、寸勁;由慢動作的大圈,漸漸成為快慢相間的小圈,以及上一招與下一招間的接骨逗筍處的連接勁,練成斷後即連的整勁,讓每招、每勢均能收斂入骨,讓每一動作全身各個關節都能緊密配合,使學者具備太極拳入門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練習忽雷架必須要與太極拳經、論完全配合,才算正確。

        因此,說它難就難在這裡,如果僅是練習一套動作就算學會太極拳,那就太不懂太極拳的內涵了,所以張三峰、王宗岳、蔣發、邢喜槐、張楚臣、王柏青、陳清平等的太極拳經、論,是檢驗太極拳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