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 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與老架之圈大開大展頗有不同。因為陳清萍中年以 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廿里,距陳家溝 廿五里,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清平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 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字書文)傳陳應德。陳應德老師是民國十四年 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一次,每次約以一週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
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 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拳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 能有成就。向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所以三年就學了一 套空拳架,其他一無所得。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 民國廿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求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來。
據陳應德老師所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甡,後學於陳清萍,楊虎幼年曾在陳 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虎師祖與謝功績、 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就謝的功 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意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 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意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繼續 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謝師叔又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 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勢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 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年輕人對太極拳能防身存有很大的疑問,為了多病的體質,在家父極力勸說下拜見老師,老師為我演練了一套拳架,當時親見七十多歲的人,動作忽緩忽急,緩時棉軟似繩,急時出勁如箭乾脆俐落,出手伸腿軟綿,發勁招招破風,細問下才知是忽雷架太極拳的原貌。有緣習得此架,亦願與太極拳同道交流討論和分享。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的一支,因發揚於中國大陸河南省趙堡鎮而得名,趙堡太極拳拳架中,以忽雷架最能保持太極拳原始風貌,以勁出如 閃電雷擊而得名。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王公晉讓所傳太極拳忽雷架的有關討論
最近上網溜覽大陸所謂趙堡太極拳名家的錄影,就忽雷架而言,只有王盾先生的拳架與王公晉讓的拳架幾乎完全一樣,但是功力就有很大的差別了。
最近在部落格裡,看到有君無忌與輸七元兩位先生,在討論先師晉讓公的傳承問題,我想在他老人家的自述裡,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這篇自述是在他八十歲生日,我們幾位弟子集資聘請錄影專業人士,在中鋼大禮堂的舞台上錄的,為了將這一套即將絕傳的正宗太極拳留下存證,所以要求老師寫一段前言,自述學這一套拳的經過,放在錄影帶的開頭,原本準備一招一式較為複雜的單獨動作,請老師一一演練錄影留存的。但是由於在錄影的前兩天,師母在家中摔倒跌斷手骨,老師不放心師母一人在家中,而推手的部分也只是概略錄了手法,現在想來沒有系統的整套錄影十分可惜。
老師生前對學拳的經過說了很多次,我們學生也問了很多次,他說:當時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當時楊虎在懷慶府一帶功夫好、武德好,是出了名的,功夫上其次是謝公績,再次之是陳應德,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謝公績個性不好,教拳沒有耐性,與學生比畫出手見紅。但是陳應德功夫雖不如謝,但陳比較會教,也有耐性,所以老師的父親商請陳應德到村子裏,教八位學生,而楊虎、謝公績偶而到村子裏巡場一下,楊虎只有一次真正表演全套架子在一張八仙桌上,讓徒孫觀看,老師說那次楊虎師祖表演對他影響深遠,動作和陳應德的拳架一模一樣,雖然在八仙桌上,動作一招都沒省,但是那種神情、那種神妙,讓人永生難忘。
楊虎是不會直接指導徒孫的,謝也不會在陳的場子裡指導學生的,謝公績是在三年後,北方時局已亂,陳應德不能再到村子裏來教拳後,謝想把老師收為弟子並要給他一本拳譜學另一套,但是老師說他怕謝的個性不好,不光是捱打,也學不到東西,所以沒跟謝學,不久就離開家鄉到外地工作了。
早年當我還是小學生時,每天上、下學必須要經過老師家,我與老師家在一排,但隔了一棟,老師家在東,我家在西,中間一棟有八家,相距約一百五十公尺,那時老師每天早上走路到兵工廠上班,拿一把傘,拎個便當,頭戴圓形塑膠國父帽,彎腰駝背的利害。
民國五十五年我上高中時,卻沒有駝背了,當時也沒有注意,也沒在意為什麼,根本不知道他會太極拳,還是個高手,老師在練拳時都會把窗簾布拉上左右鄰居都不知道,只是聽家父提及知道村子裏有一些武術高手。直到真正入門學習,才知道太極拳這一門武藝與平日所知道的太極完全改觀,這也是一種緣分和福份,讓這三十多年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從事工作,前後跟隨老師身邊十五、六年親炙老師的武藝和武德,所有從學的弟子們都推崇和效法效法。
另外,在兩岸開放後,陳逸民師兄曾親赴趙堡,尋到楊興靖並錄了三套楊打的架子〈三角架四角架活步方圓架〉,回到台灣到老師家,放給老師及幾位師兄弟看,套路絕大部分都一模一樣,少數一兩個動作稍有變化,其實所謂三角、四角,是初學者動作畫不圓,先從一個圓圈分解成三個或四個動作學起,而不是另有一套架子,別弄擰了,據陳師兄說:楊興靖自己在家中練的就是活步方圓架,也就是忽雷架,也是忽靈架,是相同的一套架子。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認識趙堡太極拳忽雷架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目前大部分的人的認知,都不知道或是很陌生,原因是:一方面是流傳不廣。二方面因為它保持太極拳原貌的困難度,讓一般人覺得不好練。三方面沒有練得很精純打不出拳味,讓人覺得不好看。
太極拳門派很多,套路區別更多,例如:18式、24式、37式、42式、56式、72式、75式、76式、81式、99式、108式等等;讓沒有學過的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從。有的人喜歡楊式的緩慢、柔軟,比較好學好練,當作運動;有的人喜歡看起來動作中有些勁力表現的陳式拳架,全看各人喜好而定,各式太極拳在台灣蓬勃發展,幾忽已成為全民運動,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台灣,係王晉讓老師於民國三十九年隨政府遷台,定居於高雄聯勤60兵工廠的眷村,在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與王遵皋先生相互研究太極拳時,發覺王晉讓老師太極推手功夫高深莫測,進而要求觀看拳架,才知與一般拳架迥異。繼而與同道汪洋先生一起學習忽雷架〈當時稱為陳式小架〉;因晉讓老師個性謙和低調,從不在外教拳,亦不願聲張,慕名而來求教者,都在家中兩坪大的客廳裡練拳;有的遇難而中斷,有的學完拳架一年半載就沒有再來,持續十年以上者寥寥幾位,因此傳授不廣。
老師常說:拳架要正確,又能懂得拳理,加上苦練,才能領會太極拳的味道。 多年前,大陸友人送我一份影印的─清朝雍正六年底,王柏青先生所編著「太極秘術」資料〈王宗岳傳蔣 發傳邢喜槐傳張楚臣傳王柏青〉;今年初,學生謝宗學送我一本戚建海先生所編著的「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祕」,所揭示的內容與重點,完全與王晉讓老師所教的內容一致,印證了王老師為什麼一天三十遍,苦練三年,就能練就一身的好功夫。
趙堡太極拳如其他門派一樣,因傳授者的不同,又分為:代理架〈又稱和式架〉、衩拖架〈又稱矮樁架〉、領落架、騰挪架、忽雷架等區別;但僅就目前所看到的代理架與忽雷架,在套路的招式上大同小異,但是在動作內容上,就迥然不同了;忽雷架在任何一個動作中,動靜、起落、開合、虛實、纏轉、折疊、轉關、寸勁與手、腳、腰、胯、腿的轉圈都要配合,又要達到一致,因為這種要求所以增加了它的困難度與運動量,非一般人認為隨隨便便練會幾個套路,就能練成太極功夫的觀念所能理解的。
如果忽雷架把上述太極拳所要求的練習技擊重點去除,剩下的套路與其他門派沒有太大差別。 忽雷架保有竄、蹦、跳、躍的原貌動作外,起、落、纏、轉幅度較大,因此運動量較大,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更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練習丹田勁,不需要另練其他動作或另一套拳架;再者忽雷架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僅兩坪大的地方就足夠練習了。
忽雷架不是徒練一套空架而已,它是在初練拳架中逐步加入纏、轉、折疊、轉關、寸勁;由慢動作的大圈,漸漸成為快慢相間的小圈,以及上一招與下一招間的接骨逗筍處的連接勁,練成斷後即連的整勁,讓每招、每勢均能收斂入骨,讓每一動作全身各個關節都能緊密配合,使學者具備太極拳入門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練習忽雷架必須要與太極拳經、論完全配合,才算正確。
因此,說它難就難在這裡,如果僅是練習一套動作就算學會太極拳,那就太不懂太極拳的內涵了,所以張三峰、王宗岳、蔣發、邢喜槐、張楚臣、王柏青、陳清平等的太極拳經、論,是檢驗太極拳的唯一標準。
太極拳門派很多,套路區別更多,例如:18式、24式、37式、42式、56式、72式、75式、76式、81式、99式、108式等等;讓沒有學過的人眼花撩亂,不知所從。有的人喜歡楊式的緩慢、柔軟,比較好學好練,當作運動;有的人喜歡看起來動作中有些勁力表現的陳式拳架,全看各人喜好而定,各式太極拳在台灣蓬勃發展,幾忽已成為全民運動,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在台灣,係王晉讓老師於民國三十九年隨政府遷台,定居於高雄聯勤60兵工廠的眷村,在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與王遵皋先生相互研究太極拳時,發覺王晉讓老師太極推手功夫高深莫測,進而要求觀看拳架,才知與一般拳架迥異。繼而與同道汪洋先生一起學習忽雷架〈當時稱為陳式小架〉;因晉讓老師個性謙和低調,從不在外教拳,亦不願聲張,慕名而來求教者,都在家中兩坪大的客廳裡練拳;有的遇難而中斷,有的學完拳架一年半載就沒有再來,持續十年以上者寥寥幾位,因此傳授不廣。
老師常說:拳架要正確,又能懂得拳理,加上苦練,才能領會太極拳的味道。 多年前,大陸友人送我一份影印的─清朝雍正六年底,王柏青先生所編著「太極秘術」資料〈王宗岳傳蔣 發傳邢喜槐傳張楚臣傳王柏青〉;今年初,學生謝宗學送我一本戚建海先生所編著的「太極拳技擊和煉丹術之奧祕」,所揭示的內容與重點,完全與王晉讓老師所教的內容一致,印證了王老師為什麼一天三十遍,苦練三年,就能練就一身的好功夫。
趙堡太極拳如其他門派一樣,因傳授者的不同,又分為:代理架〈又稱和式架〉、衩拖架〈又稱矮樁架〉、領落架、騰挪架、忽雷架等區別;但僅就目前所看到的代理架與忽雷架,在套路的招式上大同小異,但是在動作內容上,就迥然不同了;忽雷架在任何一個動作中,動靜、起落、開合、虛實、纏轉、折疊、轉關、寸勁與手、腳、腰、胯、腿的轉圈都要配合,又要達到一致,因為這種要求所以增加了它的困難度與運動量,非一般人認為隨隨便便練會幾個套路,就能練成太極功夫的觀念所能理解的。
如果忽雷架把上述太極拳所要求的練習技擊重點去除,剩下的套路與其他門派沒有太大差別。 忽雷架保有竄、蹦、跳、躍的原貌動作外,起、落、纏、轉幅度較大,因此運動量較大,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更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練習丹田勁,不需要另練其他動作或另一套拳架;再者忽雷架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僅兩坪大的地方就足夠練習了。
忽雷架不是徒練一套空架而已,它是在初練拳架中逐步加入纏、轉、折疊、轉關、寸勁;由慢動作的大圈,漸漸成為快慢相間的小圈,以及上一招與下一招間的接骨逗筍處的連接勁,練成斷後即連的整勁,讓每招、每勢均能收斂入骨,讓每一動作全身各個關節都能緊密配合,使學者具備太極拳入門的必要條件;也可以說,練習忽雷架必須要與太極拳經、論完全配合,才算正確。
因此,說它難就難在這裡,如果僅是練習一套動作就算學會太極拳,那就太不懂太極拳的內涵了,所以張三峰、王宗岳、蔣發、邢喜槐、張楚臣、王柏青、陳清平等的太極拳經、論,是檢驗太極拳的唯一標準。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王公晉讓在台傳承忽雷架太極拳事略
王公晉讓於民國前六年出生〈西元1905年〉,籍貫河南省沁陽縣徐堡人,河南高等師範畢業;當時北方土匪猖厥,二十一歲時為了防身,由父親敦請楊虎弟子陳應德先生來村中教拳,家中叔伯王立功、王立喜等,亦為陳應德之師兄弟,其中謝功績功夫最好,但是教導學生沒有耐性動輒喜好發人,許多人不敢從學,陳應德功夫次之,教學有耐性,當時陳應德在北冷村等四個地方教拳,每個月到徐堡教學一週,都是住在讓公家中,由讓公恃候。在錄影帶中有讓公學拳自述經過自十四年至十七年學了三年,每日功課三十遍,師兄弟在一起練個幾遍或老師交代演練個幾遍零零碎碎的不算在內。
民國三十九年隨聯勤兵工廠遷台,在高雄前鎮眷舍定居,與我家僅隔一排房子;當時讓公為少校預財官,負責會計工作。我再小時的記億,讓公有些駝背,每天步行上班,頭上戴個塑膠圓頂圓邊的國父帽,提著便當,拿著雨傘,完全看不出是個功夫高手,左右鄰居也不知道。民國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恰巧王遵皋先生在村子裡教授郝派太極拳,二王本為河南同鄉,讓公為了健身與王遵皋在讓公家中練習推手,當兩人接觸後,王遵皋知道讓公為太極高手,想一睹忽雷架〈讓公原稱陳氏小架〉的套路,讓公說已丟了二、三十年沒練,要等十天自己回憶和演練;十天後,王遵皋攜同道好友汪洋先生一起拜訪讓公,依約演練了一套拳架給兩人看,當時兩人即拜讓公為師,從此再也沒有練其他的功夫。趙堡忽雷架能日不間斷苦練過三年,在台灣僅讓公一人。讓公從拾舊學後,由於王遵皋汪洋在太極拳界同好甚多,口耳相傳,求教者不斷,多係帶藝從學,然學程超過三年者,僅有三十二人,也有不少學個一年半載就不來了。
軍眷房舍僅六至九坪大小的兩層木造連棟房子,一排八家,包含客廳、臥房、廚房,客廳中將藤椅、小茶几全部搬開,僅剩電視、小書架、三角牆架外,只有兩坪可供練拳,一人練拳,三、兩個師兄弟必須緊靠牆站立,練拳者必須在練習中注意騰挪,以免碰到電視書架。讓公教拳的態度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無類,願學、肯學、肯下苦工夫者,不怨其煩的糾正再糾正;只是一時興趣而無心學者,也是三緘其口,不願多談,常說:「練到哪,便明白到哪,百說不如一練」,對外從不炫燿自己功夫,總是虛懷若谷,從不與人爭鬥,謙稱自己練的是莊稼把式,一輩子就學了一套架,為了生活掙扎一下;也從不道人長短,議論別人拳藝好壞;常提醒學生練武重視的是武德,讓公要陳家箴寫的一幅對聯:「要想榮華富貴,天作主由不得我;做個正人君子,我作主由不得天」正是讓公一生的寫照。與學生推手,總是收放自如,點到為止,其實與讓公交手過,才能體會到太極拳其軟如棉,其硬如剛,忽隱忽現,粘如鰾,滑如魚,無從擋、無處躲、沒得防;只要一動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次都不知道老師是如何把自己發出去的,是所有師兄弟從未見過和體會的太極真功夫,沒有一個師兄弟不嘆服讓公的太極拳技擊功夫,和老師推過手,是何等幸運和機緣。
讓公因為是同村的長輩,在追隨讓公二十二年時間裡,除調職台北服務近七年外,十五、六年中有空就到老師家與獅兄弟練拳,聽老師每次的講解,後面幾年都是與蕭啟財師弟約好,固定每星期到老師家中練拳,聆聽老師說些拳理或是掌故。每一年老師生日,都會约集所有師兄弟及所教的學生們,在飯店爲老師祝壽並互相演練觀摩。席間讓公都會講述一些練拳的重點和軼聞。不論上下樓梯,學生攙扶時決不讓人端肘,只要稍一用些意念,便會用肘勁將其手力化解而不著痕跡,而讓公只是用手放在學生的小手臂上,在平地走路時,步履穩健且快速,毫無老態之狀,不得不讓學生嘆服。
民國八十四年讓公已屆九十一歲高齡,身體健康情形良好,過年時送老師的金門高梁酒還能飲個三兩小盃;八十五年在春節後某個星期日,我與蕭啟財師弟例行去探望老師及獅母,讓公突然說人活到九十二歲已夠了,再賴活下去也只是糟蹋糧食;當時我門以為只是感慨之言,沒想到讓公從六月初起,只是飲水,躺在床上禁食,直到讓公獨子鐵珊哥電話告知,要我設法在市立醫院找個加護病房,經過醫生詳細檢查告訴我,全身沒有疾病,只是半個月沒有進食,胃部有些發炎,年紀大了器官衰竭,一週後竟然撒手人寰。
讓公教授太極四十餘年,三十二個學生,留給學生們的是:
一.優良的傳統武德,言行內斂,自然表露儒雅風度;雖身懷絕技,到八、九十歲仍每日練習,從不自 滿;待人不論親疏,謙虛對待,從不驕矜;非不得已與人交手,亦是一、兩次點到為止,從不以技壓人,藉以炫燿。
二.不論何人,練過甚麼武術,只要存心求教,知無不言,和盤托出,毫不保留,若是肯學、肯苦練,讓公總是一再示範糾正,提示要領,而只是想學個一招半式,急於求成者,讓公卻很惜言。
三.從不自以為是,教學總是以拳經拳論為本,常有學生或朋友勸說:當今台灣僅讓公一人擅長忽雷架,請讓公寫一本書,俾能為爾後作為學習忽雷架太極拳之範本。然讓公認為前人所寫的拳經拳論,已至為精闢,現場演練都不見得說明清楚,一落紙筆變成糟粕,而且練拳是練到哪明白到哪,每一勢要走甚麼角度、甚麼高度,就練成了死拳;所以練拳是循著要領、方法,而不是每一個一成不變,雖說變,但是不能脫離規矩,與人對敵人是活的,要因人而異,但總在規矩之內,要能活用。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這一套原始拳架,能在台灣傳承、發揚,是非常難得的機緣;驗證當今大陸趙堡太極拳各式拳架與派別,讓公所學極為純正精到,且極少看得到。至今讓公武德、武藝,讓親炙受教的學生終生景仰難忘和效法。
民國三十九年隨聯勤兵工廠遷台,在高雄前鎮眷舍定居,與我家僅隔一排房子;當時讓公為少校預財官,負責會計工作。我再小時的記億,讓公有些駝背,每天步行上班,頭上戴個塑膠圓頂圓邊的國父帽,提著便當,拿著雨傘,完全看不出是個功夫高手,左右鄰居也不知道。民國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恰巧王遵皋先生在村子裡教授郝派太極拳,二王本為河南同鄉,讓公為了健身與王遵皋在讓公家中練習推手,當兩人接觸後,王遵皋知道讓公為太極高手,想一睹忽雷架〈讓公原稱陳氏小架〉的套路,讓公說已丟了二、三十年沒練,要等十天自己回憶和演練;十天後,王遵皋攜同道好友汪洋先生一起拜訪讓公,依約演練了一套拳架給兩人看,當時兩人即拜讓公為師,從此再也沒有練其他的功夫。趙堡忽雷架能日不間斷苦練過三年,在台灣僅讓公一人。讓公從拾舊學後,由於王遵皋汪洋在太極拳界同好甚多,口耳相傳,求教者不斷,多係帶藝從學,然學程超過三年者,僅有三十二人,也有不少學個一年半載就不來了。
軍眷房舍僅六至九坪大小的兩層木造連棟房子,一排八家,包含客廳、臥房、廚房,客廳中將藤椅、小茶几全部搬開,僅剩電視、小書架、三角牆架外,只有兩坪可供練拳,一人練拳,三、兩個師兄弟必須緊靠牆站立,練拳者必須在練習中注意騰挪,以免碰到電視書架。讓公教拳的態度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無類,願學、肯學、肯下苦工夫者,不怨其煩的糾正再糾正;只是一時興趣而無心學者,也是三緘其口,不願多談,常說:「練到哪,便明白到哪,百說不如一練」,對外從不炫燿自己功夫,總是虛懷若谷,從不與人爭鬥,謙稱自己練的是莊稼把式,一輩子就學了一套架,為了生活掙扎一下;也從不道人長短,議論別人拳藝好壞;常提醒學生練武重視的是武德,讓公要陳家箴寫的一幅對聯:「要想榮華富貴,天作主由不得我;做個正人君子,我作主由不得天」正是讓公一生的寫照。與學生推手,總是收放自如,點到為止,其實與讓公交手過,才能體會到太極拳其軟如棉,其硬如剛,忽隱忽現,粘如鰾,滑如魚,無從擋、無處躲、沒得防;只要一動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次都不知道老師是如何把自己發出去的,是所有師兄弟從未見過和體會的太極真功夫,沒有一個師兄弟不嘆服讓公的太極拳技擊功夫,和老師推過手,是何等幸運和機緣。
讓公因為是同村的長輩,在追隨讓公二十二年時間裡,除調職台北服務近七年外,十五、六年中有空就到老師家與獅兄弟練拳,聽老師每次的講解,後面幾年都是與蕭啟財師弟約好,固定每星期到老師家中練拳,聆聽老師說些拳理或是掌故。每一年老師生日,都會约集所有師兄弟及所教的學生們,在飯店爲老師祝壽並互相演練觀摩。席間讓公都會講述一些練拳的重點和軼聞。不論上下樓梯,學生攙扶時決不讓人端肘,只要稍一用些意念,便會用肘勁將其手力化解而不著痕跡,而讓公只是用手放在學生的小手臂上,在平地走路時,步履穩健且快速,毫無老態之狀,不得不讓學生嘆服。
民國八十四年讓公已屆九十一歲高齡,身體健康情形良好,過年時送老師的金門高梁酒還能飲個三兩小盃;八十五年在春節後某個星期日,我與蕭啟財師弟例行去探望老師及獅母,讓公突然說人活到九十二歲已夠了,再賴活下去也只是糟蹋糧食;當時我門以為只是感慨之言,沒想到讓公從六月初起,只是飲水,躺在床上禁食,直到讓公獨子鐵珊哥電話告知,要我設法在市立醫院找個加護病房,經過醫生詳細檢查告訴我,全身沒有疾病,只是半個月沒有進食,胃部有些發炎,年紀大了器官衰竭,一週後竟然撒手人寰。
讓公教授太極四十餘年,三十二個學生,留給學生們的是:
一.優良的傳統武德,言行內斂,自然表露儒雅風度;雖身懷絕技,到八、九十歲仍每日練習,從不自 滿;待人不論親疏,謙虛對待,從不驕矜;非不得已與人交手,亦是一、兩次點到為止,從不以技壓人,藉以炫燿。
二.不論何人,練過甚麼武術,只要存心求教,知無不言,和盤托出,毫不保留,若是肯學、肯苦練,讓公總是一再示範糾正,提示要領,而只是想學個一招半式,急於求成者,讓公卻很惜言。
三.從不自以為是,教學總是以拳經拳論為本,常有學生或朋友勸說:當今台灣僅讓公一人擅長忽雷架,請讓公寫一本書,俾能為爾後作為學習忽雷架太極拳之範本。然讓公認為前人所寫的拳經拳論,已至為精闢,現場演練都不見得說明清楚,一落紙筆變成糟粕,而且練拳是練到哪明白到哪,每一勢要走甚麼角度、甚麼高度,就練成了死拳;所以練拳是循著要領、方法,而不是每一個一成不變,雖說變,但是不能脫離規矩,與人對敵人是活的,要因人而異,但總在規矩之內,要能活用。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這一套原始拳架,能在台灣傳承、發揚,是非常難得的機緣;驗證當今大陸趙堡太極拳各式拳架與派別,讓公所學極為純正精到,且極少看得到。至今讓公武德、武藝,讓親炙受教的學生終生景仰難忘和效法。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王公晉讓在台傳承忽雷架太極拳的歷程事實
近日在太極拳忽雷架的網路溜覽了一遍,對先師王公晉讓的忽雷架,有許多誤傳、玄虛、誇大、混淆、揣測等的文章出現,讓本來沒有的事,無端生出是非。更有一些人,引用大陸網站上的資料,亦未加查證,便變認為先師的太極拳是如何如何傳承的,所幸在王公晉讓身邊十五、六年,知之甚深,而網站上的誤謬,有必要澄清事實。
王公晉讓生前,是一生實事求是,謹慎低調行事的人,也是遵尚武德之人。他的拳架從未在公眾公開的場合中表演過,也沒有在武林同道中炫燿過。即使在家裡打拳,都要把窗簾拉上。所以鄰居相處幾十年,都不知道有一個功夫高手竞是自己的鄰居。除了教授學生外,也從未主動邀人推手,亦從未論人長短,這才是一個讓所有從學者最欽佩懷念的地方。
在先師八十歲時,我所籌拍的錄影帶裏王公自述的一段話,很清楚的知道傳承體系,並沒有親自向楊虎謝功績學過。楊虎只是偶爾來村子裡看一看,也就是顧場子。但有一次在眾人面前,在一張八仙桌上表演了一趟忽雷架。依先師的說法,指這一次是楊虎練了全套架子,而且一招一式都沒有省略,讓徒孫門大開眼界,使王公印象深刻終身難忘。並極力模仿楊虎練拳時的神情;而謝功績常去村子裡,也曾叫王公試著把雙手放在他的右手臂上,要王公把雙手抽離開他的手臂,但王公不論用甚麼方法,雙手就是離不開謝的手臂,最後王公試著用腳踢謝,想他在顧腳時立刻抽開雙手,但是王公剛有此念頭將抬腳時,謝不知用甚麼勁,已把王公直接拋上半空中,謝又用手抓住王公小腿放回原處,而雙手仍在謝的手臂上,王公常常回憶說,到如今仍想不出謝是如何做到的。不久時局已亂,陳應德因故無法來村子裡繼續教拳,而謝認為王公資質很好一直想收為徒,並想把一本拳譜送給王公,王公說謝功夫僅次於楊虎,但個性急躁,沒有耐性,動不動就把人發出去,跟謝學只會挨打,很難學到功夫,所以沒跟謝學。以上這些事老師不知說了多少遍,真是耳熟能詳。如果如上所述有人就說王公是集三家所長三合一的拳架豈不是笑話,更不知從何依據?是何理論?
陳應德是直接向楊虎學的,楊虎直接從學於李景延,而謝功績最早學陳氏老架,認為在陳家溝並沒有學到東西,後拜李景延為師。不久李景延去世,謝才改拜師兄楊虎為師。在那個古早科技武器不發達的年代,好功夫是靠艱苦卓絕的苦練,楊虎宗師、謝功績叔祖、陳應德師祖、王公晉讓是一家的,怎地變成了三家?王公常比喻跟老師學拳,就像學王羲之寫毛筆字,一百個學生絶對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都有王羲之的筆法和影子。這是自然現象不足為奇,只要合乎太極拳原則、要領、方法,動作應該不會相差太多。至於有些人學了很多拳架又很久,再來學忽雷架,而帶有原來拳架的習慣,深淺又有所不同了。如果連入門都沒,更不懂勁,只看外形又不知哪裡不同,哪裡不對,即妄論一番,實不妥當。
王公晉讓先師所傳原稱陳氏小架,但老師說應該是忽靈架,也稱肐顫架、忽龍架、忽雷架、活步方圓架等多種名稱。其原因,是因為早年鄉間練武之人文盲者多,鄉音重,多以口授心傳為主,其實都是指發勁的狀態和情形。如果你是北方人聽得懂濃重的鄉音就明白了。民國八十四年同門師兄弟爲籌組「中華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成立,及大陸現稱忽雷架,爲求兩岸一致名稱,經徵得老師同意,改稱忽雷架。而趙堡太極拳應該只是一種架子,學習者眾多,每個人固然有其習慣、心得、著重方式、表現方法,以及功夫深淺,也牽涉到傳授者對學生傳授的心態。王公也常說,傳的人愈多,流失的也愈多,如果認為學的東西多,功夫會變好或會提升,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下多少功夫,得多少真傳了。
王公一生只學了這一套架子及推手,但卻每日至少三十遍,日不間斷苦練三年,真所謂「拳打萬遍神理自現」。有人說王公學了跟頭裩架或某某拳架,或集某幾家所長,不知從何而來的誤傳,或本著何種依據?個人倒是很想深入了解,如果沒有依據隨便臆測,或道聽塗說,或故弄玄虛,或故作誇張,對先師王公晉讓都是不敬,這更不是他老人家一貫的武德與風格。作為王公的弟子有必要代為澄清,同時也請同道門,勿作誇張不實的揣測,放在網站上,避免以訛傳訛。
王公晉讓生前,是一生實事求是,謹慎低調行事的人,也是遵尚武德之人。他的拳架從未在公眾公開的場合中表演過,也沒有在武林同道中炫燿過。即使在家裡打拳,都要把窗簾拉上。所以鄰居相處幾十年,都不知道有一個功夫高手竞是自己的鄰居。除了教授學生外,也從未主動邀人推手,亦從未論人長短,這才是一個讓所有從學者最欽佩懷念的地方。
在先師八十歲時,我所籌拍的錄影帶裏王公自述的一段話,很清楚的知道傳承體系,並沒有親自向楊虎謝功績學過。楊虎只是偶爾來村子裡看一看,也就是顧場子。但有一次在眾人面前,在一張八仙桌上表演了一趟忽雷架。依先師的說法,指這一次是楊虎練了全套架子,而且一招一式都沒有省略,讓徒孫門大開眼界,使王公印象深刻終身難忘。並極力模仿楊虎練拳時的神情;而謝功績常去村子裡,也曾叫王公試著把雙手放在他的右手臂上,要王公把雙手抽離開他的手臂,但王公不論用甚麼方法,雙手就是離不開謝的手臂,最後王公試著用腳踢謝,想他在顧腳時立刻抽開雙手,但是王公剛有此念頭將抬腳時,謝不知用甚麼勁,已把王公直接拋上半空中,謝又用手抓住王公小腿放回原處,而雙手仍在謝的手臂上,王公常常回憶說,到如今仍想不出謝是如何做到的。不久時局已亂,陳應德因故無法來村子裡繼續教拳,而謝認為王公資質很好一直想收為徒,並想把一本拳譜送給王公,王公說謝功夫僅次於楊虎,但個性急躁,沒有耐性,動不動就把人發出去,跟謝學只會挨打,很難學到功夫,所以沒跟謝學。以上這些事老師不知說了多少遍,真是耳熟能詳。如果如上所述有人就說王公是集三家所長三合一的拳架豈不是笑話,更不知從何依據?是何理論?
陳應德是直接向楊虎學的,楊虎直接從學於李景延,而謝功績最早學陳氏老架,認為在陳家溝並沒有學到東西,後拜李景延為師。不久李景延去世,謝才改拜師兄楊虎為師。在那個古早科技武器不發達的年代,好功夫是靠艱苦卓絕的苦練,楊虎宗師、謝功績叔祖、陳應德師祖、王公晉讓是一家的,怎地變成了三家?王公常比喻跟老師學拳,就像學王羲之寫毛筆字,一百個學生絶對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都有王羲之的筆法和影子。這是自然現象不足為奇,只要合乎太極拳原則、要領、方法,動作應該不會相差太多。至於有些人學了很多拳架又很久,再來學忽雷架,而帶有原來拳架的習慣,深淺又有所不同了。如果連入門都沒,更不懂勁,只看外形又不知哪裡不同,哪裡不對,即妄論一番,實不妥當。
王公晉讓先師所傳原稱陳氏小架,但老師說應該是忽靈架,也稱肐顫架、忽龍架、忽雷架、活步方圓架等多種名稱。其原因,是因為早年鄉間練武之人文盲者多,鄉音重,多以口授心傳為主,其實都是指發勁的狀態和情形。如果你是北方人聽得懂濃重的鄉音就明白了。民國八十四年同門師兄弟爲籌組「中華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成立,及大陸現稱忽雷架,爲求兩岸一致名稱,經徵得老師同意,改稱忽雷架。而趙堡太極拳應該只是一種架子,學習者眾多,每個人固然有其習慣、心得、著重方式、表現方法,以及功夫深淺,也牽涉到傳授者對學生傳授的心態。王公也常說,傳的人愈多,流失的也愈多,如果認為學的東西多,功夫會變好或會提升,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下多少功夫,得多少真傳了。
王公一生只學了這一套架子及推手,但卻每日至少三十遍,日不間斷苦練三年,真所謂「拳打萬遍神理自現」。有人說王公學了跟頭裩架或某某拳架,或集某幾家所長,不知從何而來的誤傳,或本著何種依據?個人倒是很想深入了解,如果沒有依據隨便臆測,或道聽塗說,或故弄玄虛,或故作誇張,對先師王公晉讓都是不敬,這更不是他老人家一貫的武德與風格。作為王公的弟子有必要代為澄清,同時也請同道門,勿作誇張不實的揣測,放在網站上,避免以訛傳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