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結構是由一招一勢所串連而成的,有人稱之為「聯」,也就是聯結的意思;而每一個招式的動作都有其特殊的運動路線和功能,以便能發揮到克敵致勝的作用,所以學習者依照這一模式練習,到達一定熟練程度,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規矩」。
太極拳每一招的動作,是根據太極原理而運行,其中包含虛實、開合、起落、上下、進退與倗捋、擠、按、採、挒、肘、靠之身法與手法;更是外形與內勁結合的重要關鍵。而這個基礎是練好太極拳與否的主要因素,所以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但是也並非一尺一寸,每角、每度都要一模一樣,它是因人高、矮、胖、瘦、生理習慣,會有差異,而只要符合運行的規矩和內容,就會在規矩之內。
在太極秘錄中,蔣發之「太極拳功」所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學者不二法門也。」這是基本的規矩後,進一步練習太極拳的要領。除此在「太極拳行功論」中,更將練拳的方法說明得更清楚,其後的傳人邢喜懷、張楚臣、王柏青,所練所說的內容完全一致。
張楚臣在「太極拳秘傳」中說:「夫太極拳者,內氣之鼓盪運動,須與外形之勢同,凡舉動,神意互戀,、、、、此既上下內外合,為太極之妙術也。」陳清平在「太極拳論解」裡也敘述說:「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之。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太極拳是由淺入深,由外而內,達到上面諸位太極拳老祖宗所說的太極拳境地。而追本溯源,基本的拳架招式是否規矩,就是築基的工夫的好壞,影響到進一步往更深一層的練習,更和觀念是否正確有關。如果由正確的著熟,很快就能漸悟懂勁,懂勁就是入門,也就是知道每一個動作的外形與內在結合的好與不好,上下內外是否一致,可以達到自修的階段。尤其是忽雷架,難練在每一個招式動作都要符合太極理論的規矩。
絕大多數練習者,學了一年半載,在還沒有到達著熟和懂勁前,就離開教授的老師,不要幾個月,慢慢走樣而不自覺,就變了另外一個模樣了。看到許多忽雷架的同道,很努力地想把太極拳練好,但是連基本的規矩都沒做好,問他為何麼要這樣打?這是在練甚麼?自己也不知道。如此練拳只是運動,對太極拳內在功夫是無法體會到的。所以一定得從基本拳架的規矩入手,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神,到頭來數年或數十年而一無所獲。
拳譜的作用和樂譜的作用相同,它是教你練好太極拳的標準,沒有拳譜就練不好太極拳,如同沒有樂譜就練不好樂曲一樣的道理。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最傳統的練習套路,也是在動作上完全需符合拳譜的要求,如此在熟練後才能達到所謂的折疊、轉關、彈抖、忽靈、崩炸等等勁的蓄與發放;而這些的勁道都是藉由丹田才產生的整勁,所以若不能做到周身一家是體會不出來身上的領悟,僅僅是肢體上的動作,充其量只是運動而已。 任何武術都要練拳功,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拳是外形的操著,而功則是內裡的覺悟,由於外形的操練純熟了,不用在想到手腳如何動作,此時,就要關注到內裏身體的感覺是否與外形一致,也就是在意念上的走圈,是否與手、腳、身腰、呼吸都是起止一致同步,並從拳的經論中達到甚麼要求,日久自然能心領神會,也因為操練得多而變成下意識的動作。
基本上,練拳無論是動靜,都必須要達到鬆、柔、圓、整、中正的條件,這也是所謂在意、在精神,而不在力和氣。而一般所謂難者,都是在起落旋轉的繞圈之中不容易把身上的勁放掉,以致於在繞圈的過程中容易用力,而形成凹凸而不圓,因為不是圓,所以不順,由於不順,所以會用力,互為影響。在走圓圈的過程中,因為不及,所以會凹,而太過,所以會凸。這都需要在練習的過程裏去覺悟,細心去揣摩。王宗岳說:「由著熟而見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年輕人對太極拳能防身存有很大的疑問,為了多病的體質,在家父極力勸說下拜見老師,老師為我演練了一套拳架,當時親見七十多歲的人,動作忽緩忽急,緩時棉軟似繩,急時出勁如箭乾脆俐落,出手伸腿軟綿,發勁招招破風,細問下才知是忽雷架太極拳的原貌。有緣習得此架,亦願與太極拳同道交流討論和分享。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 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與老架之圈大開大展頗有不同。因為陳清萍中年以 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廿里,距陳家溝 廿五里,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清平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 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字書文)傳陳應德。陳應德老師是民國十四年 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一次,每次約以一週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
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 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拳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 能有成就。向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所以三年就學了一 套空拳架,其他一無所得。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 民國廿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求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來。
據陳應德老師所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甡,後學於陳清萍,楊虎幼年曾在陳 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虎師祖與謝功績、 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就謝的功 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意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 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意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繼續 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謝師叔又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 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勢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 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 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拳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 能有成就。向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所以三年就學了一 套空拳架,其他一無所得。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 民國廿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求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來。
據陳應德老師所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甡,後學於陳清萍,楊虎幼年曾在陳 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虎師祖與謝功績、 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就謝的功 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意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 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意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繼續 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謝師叔又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 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勢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 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的一支,因發揚於中國大陸河南省趙堡鎮而得名,趙堡太極拳拳架中,以忽雷架最能保持太極拳原始風貌,以勁出如 閃電雷擊而得名。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