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陳復元太極拳論二﹝陳子明﹞

陳復元太極拳論二﹝陳子明﹞:太極拳之要點:

1‧性質:太極權之性質,吾師品三雖言:「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運化無方。」此言成手時之功夫也,初學宜以自然柔活為主,柔宜鬆,活宜領,柔而不鬆,活而不領,即不自然,安能致堅剛於將來哉‧

2‧方法:太極拳之方法,其最主要者為:「虛實開合,起落旋轉」八字,初學宜辨別清楚。

3‧程序:習太極拳之程序,須先嫚後快,快後復緩,先柔後剛,然後剛柔始能相濟。

4‧姿勢:動作停止時之架式曰姿勢,太極拳姿勢之要點,不外乎手領眼隨,身端步穩,肩平身合,尤須注意頂襠兩部之勁,無使有失,否則必至上重下輕,周身歪斜,站立不穩之病百出矣。

5‧動作:太極拳之動靜作勢,純任自然,運化靈活,循環無端,要知其虛實開合,起落旋轉,俱從圓形中來;凡初步入門以大圈為法,始則柔筋活節,進則接骨鬥榫。學者誠明乎此,身作心維,朝斯夕斯,精而求之,進步自速。

6‧呼吸:呼吸調氣,足以發達肺部,若於早晨呼吸後練習拳術,或在練拳時有相當之呼吸,隨其動靜出納以調氣,則筋肉與肺部必同時發育,自無肺弱之患。

7‧精神:太極拳之精神,以虛實為極致出,習者固不能達此境界,然能守所舉要點,契而不捨,久久自能水到渠成。

8‧周身相隨:四肢百骸協同動作,此之謂周身相隨;故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9‧變著轉勢:太極拳之變著與轉勢原屬兩解,〈1〉前著已停下著為作,其中間之動作成一勢,名曰變著。〈2〉此著一停要作下著,中間之一動作,名曰轉勢。

10‧身作心維:語曰:「口誦心維」,讀書且如此,況習武乎?故身而作,心而維,實習最易使人進步之一法,太極拳之身作心維,至要者曰:「身宜作其圓活,心宜維其虛靈」。

11‧無貪無妄:習太極拳最忌貪多,尤戒妄動;凡運用與姿勢均需求其正確,庶練成後不致犯病,而精進自易;若貪若妄者,成就終鮮;此弊初學十九難免,切宜注意。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我的學拳經歷

        吾幼年即體弱多病,民國六十三年時二十四歲,服務於海軍新訓中心,工作忙碌及壓力,精神不勝負荷,六十四年春騎機車又發生車禍撞傷背脊,於假日得空均在家昏睡,家父見此情況,再三鼓勵運動健身,惟始終提不起勁,亦不知從事何種運動可以不限時間、地點,也不需特殊裝備。

        如此拖了一年精神體力愈加不濟,家父原與王師晉讓公為同鄉,又同在兵工廠服務,又是鄰居,早知其太極功夫精純內斂,王師晉讓時年已七十一歲,經家父商得老師同意傳授,吾原本對太極拳毫無好感,總認為慢慢吞吞的太極拳能健身,防身是不可能的,但第一天老師為我先練了一套拳架,當時親見七十多歲的人練拳,動作忽緩忽急,緩時棉軟,急時出勁乾脆俐落,出手伸腿軟綿綿卻能虎虎生風,練完時我很懷疑是太極拳,因為跟我所見所想的太極拳完全不一樣,當下使我對太極拳完全改觀。

        其後每週兩次,每次約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半年後不知不覺體力精神都非常明顯的強健起來,爾後拳架又經多次修正及練習推手方法,經常與老師推手,從中才得見其功夫精湛不可測度,和了解太極拳的深奧精妙,引發我高度學習興趣,因為此一套拳不需特別場地、服裝,又不受天候、時間影響,很容易養成運動習慣,加之它具有相當淵博的內涵及外在筋骨強健的功效,從此就一頭陷入太極拳的世界而不後悔。

忽雷架太極拳來臺源流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的一支,因發揚於中國大陸河南省趙堡鎮而得名,趙堡太極拳拳架中,以忽雷架最能保持太極拳原始風貌,以勁出如 閃電雷擊而得名。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王晉讓 宗師 字遜甫,民前六年 (1906) 農曆十二月七日生。世居河南省沁陽縣徐堡鎮王堡村。家中距離趙堡鎮只有二十多華里,因曾遇匪盜幾遭不測,家中長輩商討後遂聘 陳應德祖師於民國十四年 (1925) 起每月來家中授課一周。王宗師資質優異,學拳認真,每日除與師兄弟之練習外,基本盤練拳架二十遍,三年如一日,並嘗得師叔 謝功績與師祖 楊虎親自指點,親眼目睹拳架演式及推手技擊的精妙。師祖為人謙遜,自稱三年只學一套空架,後因見楊氏太極厲毓海先生的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三十九年(1940)隨政府遷台後寓居高雄,韜光養晦,於民五十三年(1964)間應同好之敦請開始授拳。

        授拳之處為眷村家中客廳,其場所不過二坪大小,秉持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精神。師祖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習陳氏太極者,往往再問學於 王宗師。
民國八十五年(1996)無疾而終仙逝於高雄。

王晉讓 宗師教學三十二年共有弟子三十二人

傳承譜系如下:

陳清平-李景延(名碓;創忽雷架)-楊虎-陳應德

-王晉讓
-王遵皋、汪洋、
│ 蕭啟俊、顏義宗、陳逸民、
│ 劉全科、蕭治博、郭冬寶、
│ 馬廷基、劉德長、洪湘彬、
│ 林石桂、吳明雄、楊世昌、
│ 勇國本、蕭啟財、張正義、
│ 鄭國輝等 等共三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