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王公晉讓在台傳承忽雷架太極拳事略

        王公晉讓於民國前六年出生〈西元1905年〉,籍貫河南省沁陽縣徐堡人,河南高等師範畢業;當時北方土匪猖厥,二十一歲時為了防身,由父親敦請楊虎弟子陳應德先生來村中教拳,家中叔伯王立功、王立喜等,亦為陳應德之師兄弟,其中謝功績功夫最好,但是教導學生沒有耐性動輒喜好發人,許多人不敢從學,陳應德功夫次之,教學有耐性,當時陳應德在北冷村等四個地方教拳,每個月到徐堡教學一週,都是住在讓公家中,由讓公恃候。在錄影帶中有讓公學拳自述經過自十四年至十七年學了三年,每日功課三十遍,師兄弟在一起練個幾遍或老師交代演練個幾遍零零碎碎的不算在內。

        民國三十九年隨聯勤兵工廠遷台,在高雄前鎮眷舍定居,與我家僅隔一排房子;當時讓公為少校預財官,負責會計工作。我再小時的記億,讓公有些駝背,每天步行上班,頭上戴個塑膠圓頂圓邊的國父帽,提著便當,拿著雨傘,完全看不出是個功夫高手,左右鄰居也不知道。民國五十三年,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恰巧王遵皋先生在村子裡教授郝派太極拳,二王本為河南同鄉,讓公為了健身與王遵皋在讓公家中練習推手,當兩人接觸後,王遵皋知道讓公為太極高手,想一睹忽雷架〈讓公原稱陳氏小架〉的套路,讓公說已丟了二、三十年沒練,要等十天自己回憶和演練;十天後,王遵皋攜同道好友汪洋先生一起拜訪讓公,依約演練了一套拳架給兩人看,當時兩人即拜讓公為師,從此再也沒有練其他的功夫。趙堡忽雷架能日不間斷苦練過三年,在台灣僅讓公一人。讓公從拾舊學後,由於王遵皋汪洋在太極拳界同好甚多,口耳相傳,求教者不斷,多係帶藝從學,然學程超過三年者,僅有三十二人,也有不少學個一年半載就不來了。

        軍眷房舍僅六至九坪大小的兩層木造連棟房子,一排八家,包含客廳、臥房、廚房,客廳中將藤椅、小茶几全部搬開,僅剩電視、小書架、三角牆架外,只有兩坪可供練拳,一人練拳,三、兩個師兄弟必須緊靠牆站立,練拳者必須在練習中注意騰挪,以免碰到電視書架。讓公教拳的態度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無類,願學、肯學、肯下苦工夫者,不怨其煩的糾正再糾正;只是一時興趣而無心學者,也是三緘其口,不願多談,常說:「練到哪,便明白到哪,百說不如一練」,對外從不炫燿自己功夫,總是虛懷若谷,從不與人爭鬥,謙稱自己練的是莊稼把式,一輩子就學了一套架,為了生活掙扎一下;也從不道人長短,議論別人拳藝好壞;常提醒學生練武重視的是武德,讓公要陳家箴寫的一幅對聯:「要想榮華富貴,天作主由不得我;做個正人君子,我作主由不得天」正是讓公一生的寫照。與學生推手,總是收放自如,點到為止,其實與讓公交手過,才能體會到太極拳其軟如棉,其硬如剛,忽隱忽現,粘如鰾,滑如魚,無從擋、無處躲、沒得防;只要一動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次都不知道老師是如何把自己發出去的,是所有師兄弟從未見過和體會的太極真功夫,沒有一個師兄弟不嘆服讓公的太極拳技擊功夫,和老師推過手,是何等幸運和機緣。

        讓公因為是同村的長輩,在追隨讓公二十二年時間裡,除調職台北服務近七年外,十五、六年中有空就到老師家與獅兄弟練拳,聽老師每次的講解,後面幾年都是與蕭啟財師弟約好,固定每星期到老師家中練拳,聆聽老師說些拳理或是掌故。每一年老師生日,都會约集所有師兄弟及所教的學生們,在飯店爲老師祝壽並互相演練觀摩。席間讓公都會講述一些練拳的重點和軼聞。不論上下樓梯,學生攙扶時決不讓人端肘,只要稍一用些意念,便會用肘勁將其手力化解而不著痕跡,而讓公只是用手放在學生的小手臂上,在平地走路時,步履穩健且快速,毫無老態之狀,不得不讓學生嘆服。

        民國八十四年讓公已屆九十一歲高齡,身體健康情形良好,過年時送老師的金門高梁酒還能飲個三兩小盃;八十五年在春節後某個星期日,我與蕭啟財師弟例行去探望老師及獅母,讓公突然說人活到九十二歲已夠了,再賴活下去也只是糟蹋糧食;當時我門以為只是感慨之言,沒想到讓公從六月初起,只是飲水,躺在床上禁食,直到讓公獨子鐵珊哥電話告知,要我設法在市立醫院找個加護病房,經過醫生詳細檢查告訴我,全身沒有疾病,只是半個月沒有進食,胃部有些發炎,年紀大了器官衰竭,一週後竟然撒手人寰。

        讓公教授太極四十餘年,三十二個學生,留給學生們的是:

一.優良的傳統武德,言行內斂,自然表露儒雅風度;雖身懷絕技,到八、九十歲仍每日練習,從不自    滿;待人不論親疏,謙虛對待,從不驕矜;非不得已與人交手,亦是一、兩次點到為止,從不以技壓人,藉以炫燿。

二.不論何人,練過甚麼武術,只要存心求教,知無不言,和盤托出,毫不保留,若是肯學、肯苦練,讓公總是一再示範糾正,提示要領,而只是想學個一招半式,急於求成者,讓公卻很惜言。

三.從不自以為是,教學總是以拳經拳論為本,常有學生或朋友勸說:當今台灣僅讓公一人擅長忽雷架,請讓公寫一本書,俾能為爾後作為學習忽雷架太極拳之範本。然讓公認為前人所寫的拳經拳論,已至為精闢,現場演練都不見得說明清楚,一落紙筆變成糟粕,而且練拳是練到哪明白到哪,每一勢要走甚麼角度、甚麼高度,就練成了死拳;所以練拳是循著要領、方法,而不是每一個一成不變,雖說變,但是不能脫離規矩,與人對敵人是活的,要因人而異,但總在規矩之內,要能活用。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這一套原始拳架,能在台灣傳承、發揚,是非常難得的機緣;驗證當今大陸趙堡太極拳各式拳架與派別,讓公所學極為純正精到,且極少看得到。至今讓公武德、武藝,讓親炙受教的學生終生景仰難忘和效法。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王公晉讓在台傳承忽雷架太極拳的歷程事實

        近日在太極拳忽雷架的網路溜覽了一遍,對先師王公晉讓的忽雷架,有許多誤傳、玄虛、誇大、混淆、揣測等的文章出現,讓本來沒有的事,無端生出是非。更有一些人,引用大陸網站上的資料,亦未加查證,便變認為先師的太極拳是如何如何傳承的,所幸在王公晉讓身邊十五、六年,知之甚深,而網站上的誤謬,有必要澄清事實。

        王公晉讓生前,是一生實事求是,謹慎低調行事的人,也是遵尚武德之人。他的拳架從未在公眾公開的場合中表演過,也沒有在武林同道中炫燿過。即使在家裡打拳,都要把窗簾拉上。所以鄰居相處幾十年,都不知道有一個功夫高手竞是自己的鄰居。除了教授學生外,也從未主動邀人推手,亦從未論人長短,這才是一個讓所有從學者最欽佩懷念的地方。

        在先師八十歲時,我所籌拍的錄影帶裏王公自述的一段話,很清楚的知道傳承體系,並沒有親自向楊虎謝功績學過。楊虎只是偶爾來村子裡看一看,也就是顧場子。但有一次在眾人面前,在一張八仙桌上表演了一趟忽雷架。依先師的說法,指這一次是楊虎練了全套架子,而且一招一式都沒有省略,讓徒孫門大開眼界,使王公印象深刻終身難忘。並極力模仿楊虎練拳時的神情;而謝功績常去村子裡,也曾叫王公試著把雙手放在他的右手臂上,要王公把雙手抽離開他的手臂,但王公不論用甚麼方法,雙手就是離不開謝的手臂,最後王公試著用腳踢謝,想他在顧腳時立刻抽開雙手,但是王公剛有此念頭將抬腳時,謝不知用甚麼勁,已把王公直接拋上半空中,謝又用手抓住王公小腿放回原處,而雙手仍在謝的手臂上,王公常常回憶說,到如今仍想不出謝是如何做到的。不久時局已亂,陳應德因故無法來村子裡繼續教拳,而謝認為王公資質很好一直想收為徒,並想把一本拳譜送給王公,王公說謝功夫僅次於楊虎,但個性急躁,沒有耐性,動不動就把人發出去,跟謝學只會挨打,很難學到功夫,所以沒跟謝學。以上這些事老師不知說了多少遍,真是耳熟能詳。如果如上所述有人就說王公是集三家所長三合一的拳架豈不是笑話,更不知從何依據?是何理論?

        陳應德是直接向楊虎學的,楊虎直接從學於李景延,而謝功績最早學陳氏老架,認為在陳家溝並沒有學到東西,後拜李景延為師。不久李景延去世,謝才改拜師兄楊虎為師。在那個古早科技武器不發達的年代,好功夫是靠艱苦卓絕的苦練,楊虎宗師、謝功績叔祖、陳應德師祖、王公晉讓是一家的,怎地變成了三家?王公常比喻跟老師學拳,就像學王羲之寫毛筆字,一百個學生絶對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都有王羲之的筆法和影子。這是自然現象不足為奇,只要合乎太極拳原則、要領、方法,動作應該不會相差太多。至於有些人學了很多拳架又很久,再來學忽雷架,而帶有原來拳架的習慣,深淺又有所不同了。如果連入門都沒,更不懂勁,只看外形又不知哪裡不同,哪裡不對,即妄論一番,實不妥當。

        王公晉讓先師所傳原稱陳氏小架,但老師說應該是忽靈架,也稱肐顫架、忽龍架、忽雷架、活步方圓架等多種名稱。其原因,是因為早年鄉間練武之人文盲者多,鄉音重,多以口授心傳為主,其實都是指發勁的狀態和情形。如果你是北方人聽得懂濃重的鄉音就明白了。民國八十四年同門師兄弟爲籌組「中華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成立,及大陸現稱忽雷架,爲求兩岸一致名稱,經徵得老師同意,改稱忽雷架。而趙堡太極拳應該只是一種架子,學習者眾多,每個人固然有其習慣、心得、著重方式、表現方法,以及功夫深淺,也牽涉到傳授者對學生傳授的心態。王公也常說,傳的人愈多,流失的也愈多,如果認為學的東西多,功夫會變好或會提升,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下多少功夫,得多少真傳了。

        王公一生只學了這一套架子及推手,但卻每日至少三十遍,日不間斷苦練三年,真所謂「拳打萬遍神理自現」。有人說王公學了跟頭裩架或某某拳架,或集某幾家所長,不知從何而來的誤傳,或本著何種依據?個人倒是很想深入了解,如果沒有依據隨便臆測,或道聽塗說,或故弄玄虛,或故作誇張,對先師王公晉讓都是不敬,這更不是他老人家一貫的武德與風格。作為王公的弟子有必要代為澄清,同時也請同道門,勿作誇張不實的揣測,放在網站上,避免以訛傳訛。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陳復元太極拳論二﹝陳子明﹞

陳復元太極拳論二﹝陳子明﹞:太極拳之要點:

1‧性質:太極權之性質,吾師品三雖言:「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運化無方。」此言成手時之功夫也,初學宜以自然柔活為主,柔宜鬆,活宜領,柔而不鬆,活而不領,即不自然,安能致堅剛於將來哉‧

2‧方法:太極拳之方法,其最主要者為:「虛實開合,起落旋轉」八字,初學宜辨別清楚。

3‧程序:習太極拳之程序,須先嫚後快,快後復緩,先柔後剛,然後剛柔始能相濟。

4‧姿勢:動作停止時之架式曰姿勢,太極拳姿勢之要點,不外乎手領眼隨,身端步穩,肩平身合,尤須注意頂襠兩部之勁,無使有失,否則必至上重下輕,周身歪斜,站立不穩之病百出矣。

5‧動作:太極拳之動靜作勢,純任自然,運化靈活,循環無端,要知其虛實開合,起落旋轉,俱從圓形中來;凡初步入門以大圈為法,始則柔筋活節,進則接骨鬥榫。學者誠明乎此,身作心維,朝斯夕斯,精而求之,進步自速。

6‧呼吸:呼吸調氣,足以發達肺部,若於早晨呼吸後練習拳術,或在練拳時有相當之呼吸,隨其動靜出納以調氣,則筋肉與肺部必同時發育,自無肺弱之患。

7‧精神:太極拳之精神,以虛實為極致出,習者固不能達此境界,然能守所舉要點,契而不捨,久久自能水到渠成。

8‧周身相隨:四肢百骸協同動作,此之謂周身相隨;故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9‧變著轉勢:太極拳之變著與轉勢原屬兩解,〈1〉前著已停下著為作,其中間之動作成一勢,名曰變著。〈2〉此著一停要作下著,中間之一動作,名曰轉勢。

10‧身作心維:語曰:「口誦心維」,讀書且如此,況習武乎?故身而作,心而維,實習最易使人進步之一法,太極拳之身作心維,至要者曰:「身宜作其圓活,心宜維其虛靈」。

11‧無貪無妄:習太極拳最忌貪多,尤戒妄動;凡運用與姿勢均需求其正確,庶練成後不致犯病,而精進自易;若貪若妄者,成就終鮮;此弊初學十九難免,切宜注意。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我的學拳經歷

        吾幼年即體弱多病,民國六十三年時二十四歲,服務於海軍新訓中心,工作忙碌及壓力,精神不勝負荷,六十四年春騎機車又發生車禍撞傷背脊,於假日得空均在家昏睡,家父見此情況,再三鼓勵運動健身,惟始終提不起勁,亦不知從事何種運動可以不限時間、地點,也不需特殊裝備。

        如此拖了一年精神體力愈加不濟,家父原與王師晉讓公為同鄉,又同在兵工廠服務,又是鄰居,早知其太極功夫精純內斂,王師晉讓時年已七十一歲,經家父商得老師同意傳授,吾原本對太極拳毫無好感,總認為慢慢吞吞的太極拳能健身,防身是不可能的,但第一天老師為我先練了一套拳架,當時親見七十多歲的人練拳,動作忽緩忽急,緩時棉軟,急時出勁乾脆俐落,出手伸腿軟綿綿卻能虎虎生風,練完時我很懷疑是太極拳,因為跟我所見所想的太極拳完全不一樣,當下使我對太極拳完全改觀。

        其後每週兩次,每次約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半年後不知不覺體力精神都非常明顯的強健起來,爾後拳架又經多次修正及練習推手方法,經常與老師推手,從中才得見其功夫精湛不可測度,和了解太極拳的深奧精妙,引發我高度學習興趣,因為此一套拳不需特別場地、服裝,又不受天候、時間影響,很容易養成運動習慣,加之它具有相當淵博的內涵及外在筋骨強健的功效,從此就一頭陷入太極拳的世界而不後悔。

忽雷架太極拳來臺源流

        趙堡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的一支,因發揚於中國大陸河南省趙堡鎮而得名,趙堡太極拳拳架中,以忽雷架最能保持太極拳原始風貌,以勁出如 閃電雷擊而得名。

        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是趙堡鎮下的一個村—陳溝村)是古代懷慶府一大名鎮。自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年)河南省溫縣小留村人蔣發先生,學拳於山西省太谷縣王宗岳先生,藝成返鄉,在趙堡鎮傳授太極拳起。五傳後傳陳清萍先生,陳先生拳藝絕倫享譽當時,為一代宗師,求藝者眾多,並造就了相當多的人才。弟子中以和兆元先生、任長春先生、李景延先生最為出色,而以李景延先生功夫最為精湛。

        李景延先生的幼名李盾(又名碓),河南省溫縣辛堂村人,曾學拳於陳家溝陳有綸和陳仲甡先生,因陳家密不外傳之傳統觀念遂不得要領,後改從趙堡鎮陳清萍先生學拳。李景延先生天資聰穎,但出身寒微,於眾學生中最能勤學苦練,深得陳清萍先生真傳。拳法精妙超絕,功達靈勁,一生以保鏢為業行走江湖,晚年在原架基礎上創編更精緻獨特的忽雷架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忽雷架的特點是在全身完整走圈的動作上,鍛鍊周身的協調性、一致性、及柔韌性。柔勁練習至相當階段,及時換為以柔促剛的內勁發勁階段,內勁發勁的練習特別講究丹田運轉與外型一致,勢起勢落之間勁的接續以忽靈勁(以內勁使身法忽然靈動)引動,發勁時丹田配合外形纏絲走圈,使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也即是在動即走圈的動作中如彈簧之纏蓄和彈發內勁。

        忽雷架太極拳練至功夫純熟,勢勢緊湊如輪轉,招招起步輕靈、落步沈穩。一動即發勁,勁發時身形似彈簧,又如戰慄,一圈發數勁,勁出如雷擊閃電,剛勁精巧,人稱『肐顫架』或稱『忽雷架』。

        王晉讓 宗師 字遜甫,民前六年 (1906) 農曆十二月七日生。世居河南省沁陽縣徐堡鎮王堡村。家中距離趙堡鎮只有二十多華里,因曾遇匪盜幾遭不測,家中長輩商討後遂聘 陳應德祖師於民國十四年 (1925) 起每月來家中授課一周。王宗師資質優異,學拳認真,每日除與師兄弟之練習外,基本盤練拳架二十遍,三年如一日,並嘗得師叔 謝功績與師祖 楊虎親自指點,親眼目睹拳架演式及推手技擊的精妙。師祖為人謙遜,自稱三年只學一套空架,後因見楊氏太極厲毓海先生的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三十九年(1940)隨政府遷台後寓居高雄,韜光養晦,於民五十三年(1964)間應同好之敦請開始授拳。

        授拳之處為眷村家中客廳,其場所不過二坪大小,秉持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精神。師祖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習陳氏太極者,往往再問學於 王宗師。
民國八十五年(1996)無疾而終仙逝於高雄。

王晉讓 宗師教學三十二年共有弟子三十二人

傳承譜系如下:

陳清平-李景延(名碓;創忽雷架)-楊虎-陳應德

-王晉讓
-王遵皋、汪洋、
│ 蕭啟俊、顏義宗、陳逸民、
│ 劉全科、蕭治博、郭冬寶、
│ 馬廷基、劉德長、洪湘彬、
│ 林石桂、吳明雄、楊世昌、
│ 勇國本、蕭啟財、張正義、
│ 鄭國輝等 等共三十二人。